齐家文化的历史渊源
认识齐家文化,必须认识齐家先民。
新石器时代始,距今约10000—4000年,这是史前先民在漫漫长夜迎接黎明曙光的重要历史时期。华夏大地并行着查海、兴隆洼、凌家滩、红山、良渚、龙山、仰韶、齐家等诸多文化遗存,它们自成系列,各成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使华夏大地的史前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新石器时代是原始氏族公社制从全盛到衰落,而史前文明却从衰落到鼎盛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从打磨石器到治玉、制陶业;从畜牧、农耕、纺织到狩猎渔业等,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由自然索取过渡到生产自给,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从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部落散居到齐家文化晚期的大规模部落联盟,进而形成文明统一的古城聚落群,在这广袤大地上同一条河流,同一条山脉,齐家人祖祖辈辈、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大迁徙说”“外来说”或许是对历史的误会,或许是与历史相违背的推理。观看华夏文明古国的版图,处于黄河上游的甘肃正好嵌在中央,这里是齐家人千百年来血溶于水的黄河家园。齐家文化东至陕甘边界的渭水河流域,南至甘南、陇南、白龙江领域,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延及绵绵千里河西走廊,北接塞上江南宁夏及阿拉善左旗,由于齐家文化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东南西北文化交融的枢纽,经过流通、渗透、汲取、整合,齐家人脱颖而出成为史前文化的最后精英,齐家文化最终成为本土文化的一匹黑马!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历史悠久,不少学者认为是中原文化“西入”而影响了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这是地域偏见的一种误导。历史恰恰相反,考古历史就是遵从科学,遵从科学才能还历史本来面目。齐家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高度发达的治玉技艺,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治玉时代。考古学印证“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还未大量用玉,黄河中下游更不是早期玉器制作发达地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齐家古玉文化向东延伸,直接影响了中原文化。另一史前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青铜文化,齐家人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出现冶炼工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腾飞,这一文明的标志,引领齐家文化东进中原,融入了文明发达的中原二里头文化。广河齐家坪出土的“天下第一刀”“天下第一镜”为世所仰。而绿松石镶嵌于六器,绿松石镶嵌于青铜牌饰等超前工艺,极尽奢侈华丽,它所表现出的王者风范于中原二里头文化如出一辙。其年代范围正是建夏之初,齐家文化为夏王朝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雄浑的大幕。
美轮美奂的齐家古玉
齐家文化被誉为史前文明的最后巅峰,不仅源于农耕业、纺织业以及冶炼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源于治玉技艺的空前绝后。齐家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史前文明虽硕果累累,但没有任何一种载体像玉器那样深入人心、从无断层源远流长五千年。史前先民制作玉器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简言之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也就是玉文化的开始,先民们从打磨石器工具中发现了“石之美者玉也!”于是色彩斑斓玉肌冰骨的玉器脱颖而出。原始文化玉器主要以美轮美奂的各种素面玉器为主,从无孔到逐步打孔,从打磨小型玉料到切割大型玉材,从粗略打磨到精细抛光,“又切又磋,又琢又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器时代的治玉工具,没有金属,只有比玉稍硬的玛瑙石、石榴石、尖晶石和解玉沙、以水磨制;竹子、木头、兽骨、兽皮打磨;更重要的是以坚韧治玉、以毅力打磨。难以想象的是他们血脉相传、子子孙孙、祖祖辈辈矗立起了一座后人难以超越的玉文化丰碑。约在4000年前齐家玉能登上史前文明的巅峰,却登不了现代人的“大雅之堂”,在国有博物馆很难见到齐家玉的影子,而在民间收藏家手里不是三百件也不是三千件,而是数以万计的齐家玉在民间收藏的艺术海洋里涌动!这一座远古文化的金山,这一座史前文明的宝藏。
早期文字中商代甲骨文、钟鼎文就有玉字出现,《说文解字》中“玉”“王”相通,玉被认为是“天下所归往也”,“往”寓之“王”。后人为了区别“王”、“玉”,才在“王”字后侧加了一点,寓“王”有一“玉”。代表帝王最高权力的“印”,材质最贵者非金为玉,称为“玉玺”。帝王生前“十二旒”嵌有228颗白玉珠冠冕,死后玉衣殓身,用2888块玉穿成金缕玉衣厚葬。夏朝始建有“均台之享”,商汤灭夏有“景亳之命”,西周武王于孟津大会诸侯,以“文王遗吾大宝龟”,为周朝最高权威的占卜法器,“大宝龟”一说为美玉,成为周天子最高权力象征。《周礼》记载,玉被编为国家法典,以玉之等级授予人之等级,以森严的玉礼制度控制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号令诸侯定时朝觐,春为朝,秋为觐,为分身份的高低,周天子赐予每人一件玉器。《周礼·春宫·大宗伯》:“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将王、公、侯、伯、子、男所执之玉做了等级划分。玉之器形最能代表权力的则是帝王玺印,譬如秦国的传国玺:上面镌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它是天命的象征,谁得到了它,谁才是真命天子,才能获得天下的承认。《汉书》记载:“初,高祖入咸阳,得秦玺,乃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授,号曰传国玺。”虽然这枚传国玉玺后因战乱而失传,但具有征信作用的玉玺一直代表国家和皇权,是最高权力的标志。古人赋玉以至高无上的品级,巫师在祭祀活动中以玉通神。《山海经》记载:“人以谷为食,神以玉为食”。古人嗜玉之风越演越烈,至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炼丹术的推波助澜,使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更加嗜玉如命,近乎痴狂。古人认为,玉为山川之精华,有超自然的能量,他们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尊旨,将随身佩戴的美玉“碾碎之,吞饮之!”
距今4000年前后的黄河上游齐家文化玉器与红山、良渚、石家河、龙山等文化玉器,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留下的许多珍品,不仅显示了它品质的优美和特殊的成就,更告诉人们许多关于中华文明初始阶段的信息。
华夏民族用玉大约有一万年的历史,早在80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已出现了玉器,距今6000年—4000年前后的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石家河玉器和龙山文化玉器等,已达到极高水平。它们众多的品种、奇特的形制和精美的工艺,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并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古玉和玉文化的研究,激发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对古玉的喜爱与追求。中国先民在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原始农业、畜牧养殖业、制陶和玉石器等手工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出现了建筑房屋和宫室、原始崇拜和宗教等文明标志,掌握了石制工具的人们发现了玉,并将这种美石加工成精美的生产工具和礼器,如斧、铲、锛、凿、刀等,还有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玉作为祭祀用的礼器,主要有琮、璧、钺、璋、璜、环等。这些玉70%以上都是甘肃本地的玉,其中马衔山(本地读音马含山)玉最优良,它的密度、硬度、油性及质地均不输和田玉。素朴无纹饰,以凸显材质纹理为大美的素玉,其开孔准确,方圆中矩,线条流畅,琢磨细腻,不露痕迹,浑然天成。但最为重要的是必须纠正长期以来齐家玉只有“素玉说”的错误观念,这一时期不但大量出现阴刻线的纹饰,而且出现平面浮雕,以双阴挤阳的雕刻手法,涌现出工艺高超的减地浅浮雕及高浮雕作品,还出现了大型圆雕,从高达五六十厘米的大玉琮到四五十厘米的大型玉璧,从六七十厘米长的六瑞到一百多斤重的神人神兽,无不鬼斧神工,震撼人心。近半个世纪来,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齐家文化玉器,在甘肃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国内外众多博物馆也有相当数量的齐家玉向世人展示,可与民间收藏相比,可谓窥管见豹。民间收藏如大海,从甘肃兰州到青海西宁,遍及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深圳珠海、浙江台州、辽宁大连及港台藏家,从质量到数量都有十分惊人的收藏,少者数百件,多者数千件,可谓数以万计,数量远远超过考古发掘数量。齐家玉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玉器,种类最多、品类齐全,工艺水平及其品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玉器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考古价值。
齐家文化的发展机遇
过去,齐家文化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开发,致使对齐家玉的研究、发掘、影响远远和其本身的地位不相称。使得这个史前明珠的重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仍然沉睡在黄土高原的山坳里,不被人们所知,这当然与历史、地理、交通、环境、经济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专家学者对齐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及科学认知还不够。
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从历史文化艺术中汲取智慧。玉是华夏民族之魂,它集中地反映着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也反映着先民们从蛮荒到文明的艰难历程,玉文化在数千年中像血液一样激荡着华夏民族的性格。
甘肃是文化大省、资源大省,大量可贵的文化资源尚待开发。作为史前文明特殊时期的齐家文化,不仅是陇原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渊源,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将它保护好,传承好。齐家文化是甘肃的一张名片,我们要弘扬齐家文化的潜在价值,放大相关价值。
齐家文化应趁着甘肃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以国际视野将齐家文化放在人类发展史的背景下,从整理文明遗存、研究人类发展和文化强省的高度,将齐家文化和齐家玉作为课题和项目放在世界范围内来梳理和研究。集合中外考古、历史、收藏、经济、科学等各界专家以齐家玉文化为核心,对齐家文化进行一次深入讨论,重新定位,重新认识。界定齐家文化的范围,制定齐家玉的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融合多元化投资体制,打造完善基础设施,以大地湾文化和齐家文化为支柱,构建黄河流域史前文明遗址城市带。打造以甘肃彩陶和齐家古玉为主体内容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与良渚文化南北呼应,和红山文化依山邻水鼎足而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用文化和经济的集合效应打造陇原文化品牌。
以古玉为核心的齐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遗珍,是先民们留给人类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本栏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