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甘南 正文
投稿

【绚丽甘肃 全力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之花灿烂绽放——“十二五”期间合作市文化事业发展侧记

2016-05-04 09:27:15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记者 赵梅 通讯员 杨琳

  甘南合作,华灯初上,香巴拉广场音乐荡漾欢快的锅庄舞吸引众多游人。

  农牧村里,“农家书屋”和乡村文化广场,到处都是农牧民的身影。

  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产业持续壮大,传统文化积极弘扬,文化与旅游发展不断融合……

  “十二五”期间,是合作市群众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合作市通过积极推进“文化撑州”战略,坚持“突出文化特色,健全文化设施,构建文化体系,开发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展示文化特色”的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合作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档升级。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

  农牧村儿童在文化室翻阅着自己喜欢的各种读物,流动图书车开进农牧村里;男女老少在文化广场上跳锅庄、打篮球……业余生活里人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一方乐土。

  “十二五”期间,合作市全面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舍舍通”工程,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100%。全市六个乡已覆盖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已建成39个行政村农牧民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13座寺院的寺庙书屋。2010年以来,先后新建5个村级文化广场和2个农牧村固定电影放映点。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合作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直中心建成运行。合作市图书馆建设项目建设规模2312.8平方米,项目资金共计618.56万元,已开工建设。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已成为进一步推进合作市基层文化服务的有力支撑,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

  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合作市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党员活动室、农牧民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挖掘各乡村自然景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建设中突出自身特色,组建农牧村锅庄舞表演队、“南木特”藏戏表演队等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利用节会和农闲时节,大力开展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乡村舞台”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大舞台,不断激发农牧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热情。五年来,共建成18个“乡村舞台”。

  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新寺村的乡村舞台修建在村委会里。2015年春节,村委会里人潮涌动、鼓声低沉,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围拢在村委会院子里,等待“南木特”藏戏的上演。新寺村委会主任贡老说:“我们村的藏戏演出已有36年的历史了,每年都如此,从来没有间断过,演员都是来自附近的农牧民群众,过年看‘南木特’藏戏成了村里的传统。2014年,市委为我们村修建了乡村舞台,有了舞台,村民们表演起来更热火了。”

  “十二五”期间,合作市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模式,结合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原生态民歌大赛、首届锅庄舞大赛、民族运动会、环城长跑赛、全民自行车比赛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举办了“欢腾香浪节·畅游香巴拉首届‘香浪节’启动仪式”“红色火炬、绿色长征”火炬传递、“藏地传奇自行车赛暨全国业余自行车联赛”“2015洲际职业拳击争霸赛”等活动。在全市营造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身氛围,丰富了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全民健身的氛围逐渐形成,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常态化的全民参与且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合作市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了“三级”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体系以及非遗项目信息库。在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积极将合作市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项目“哈钦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成立了合作市文物安全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

  “十二五”期间,合作市制定出台了合作市藏羌彝文化产业项目库,将当周神山藏文化国际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项目和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纳入全市文化重点建设项目。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扶持和壮大民营重点文化企业,加大民营重点文化企业扶持和监管力度,深入开发以藏式雕刻、藏式绘画、藏族唐卡、藏式石砌、藏医药炮制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不断提升了文化产业整体素质和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登记注册文化企业107个,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文化企业6家。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