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泰山观“人山”、西湖看“人海”、北京八达岭长城密密麻麻全是人……“五一”小长假,记者在北京、安徽、浙江、山东等地旅游景点采访发现,一些景区节假日多次超出游客最大承载量,一些景区接待游客量虽未超限,但游客反映拥挤不堪。
(5月3日《大连日报》)
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最大承载量,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当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景区要提前公告并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但是“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的体验与旅游法的规定大相径庭,有些景区接待游客的人数超过了最大承载量的128%;有些景区名义上没有超过最大承载量,但是游客的体验非常糟糕,让人怀疑这个最大承载量是否合理。而几乎所有的景区景点,无论游客拥堵到什么程度,都没有主动采取疏导和分流措施。
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为何在现实中得不到执行?本来是为了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保障游客旅游体验和人身安全的景区最大承载量“红线”,为何屡屡被突破?答案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又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在当前旅游收入仍旧主要依赖门票的前提下,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越多,收入就越丰厚,业绩就越好看,自然缺乏限客限流的动力,“靠假日挣够一年的钱”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内景区的真实写照。但是这样一来,就给景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说复杂,是因为所谓的景区最大承载量,往往是由景区自己凭借经验估算出的一个结果,不但“误差”很大,而且在逐利心态下,景区也往往尽量往高里定,最终导致景区节假日的实际接待人数远超景区真实的最大承载量。这就是为什么景区宣称自己接待的游客没有超过最大承载量,但是景区内仍旧人山人海,游客体验糟糕的原因。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在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时综合考虑空间、设施、生态等因素,确保科学性和可信度,既要顾及景区利益,同时又不给景区留下“耍小聪明”的空间;二是尽快明确权责关系与问责机制,对“超载超限”景区进行处罚与问责,该摘星摘星,该停业整顿就停业整顿,以此来保障最大承载量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