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正文
投稿

甘肃影视人焦炳琨 ——访影视评论家焦炳琨(组图)

2016-04-28 10:01:0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熊晨鹏(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焦炳琨——访影视评论家焦炳琨

  焦炳琨的文学作品

  焦炳琨编导的作品

  1933年生于天津,1949年参军,1964年转业地方。曾任文化助理员、文化局长兼广电局长、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兼书记。现任甘肃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电视剧审查领导小组成员。

  六十多年来,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其中小说《山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拍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百余部,多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此外,《古舞新姿》等在我国设在国外的落地频道彩虹电视台、熊猫电视台、欧洲卫视播出;《甘肃石窟艺术》等被翻译成20种语言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片。

  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和文艺终身成就奖,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金鹰奖等奖项。

  爱电影——今年已经83岁的依然没有离开他钟爱了一生的电影。自称“80”后的他还在经常参加影视作品的审查工作,3天审完一部46集的电视剧外加两部电影,一些年轻人都坐不住,但他一直认真地看、认真地记。而且他致力于对影视的研究,在进入“80”后还连续出版了三部有关影视研究的书籍。

  爱生活——的家里整洁但不华丽,即使是书房中也不凌乱。可以看出焦炳琨不仅对待工作极其严谨,也非常热爱生活。如果细心的话,可以在书房里看到他与夫人的照片,在他近期三部书的作者简介中,也都采用了他与夫人的合影。可以看出,在焦炳琨心中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与夫人的支持分不开的,他在电影界里获得的荣誉,更是有着夫人的一半。

  1933年,焦炳琨出生在天津,他的家在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地方,那里有多家电影院,在学生时代他就看电影,只要攒够钱就会去看。《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泰山》等影片都给他留下过很深的印象。焦炳琨说:“我当时就对电影十分钟爱,但年纪小对电影的认识很肤浅,直到在部队里管电影播放,才对电影有所了解,之后写了很多影评,对电影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焦炳琨真正与电影结缘是在他1949年参军以后,一开始他在部队里做文化教员,后来做俱乐部主任,而俱乐部主任主要管的就是图书员、广播员、放映员等几个人,电影作为当时时尚的宣传、娱乐活动,在部队中深受欢迎。焦炳琨回忆说:“那时候部队官兵的业余生活很单调,我的责任就是丰富战士们的生活,所以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等等文娱活动都归我管。此外,在部队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放电影。记得那时经常组织一些电影晚会,部队刚刚进城看电影只能在院子里面,大家一人垫一块砖坐着看。为了满足部队官兵观影的需要,我们自筹资金买了一套可以拆卸的放映机,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到电影,并开始写影评。从部队转业后我到了酒泉,后又调到嘉峪关任文化局局长,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始终没有与电影分开过。1990年省文化厅将我调到兰州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兼书记,至此更加深入的与电影走到了一起。”

  焦炳琨将电影厂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年到1963年电影厂下马,这是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75年电影厂再次上马到2010年,这是创业阶段。焦炳琨1990年来到电影厂任厂长,正赶上电影厂转企,电影厂开始了自谋生路;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为探索阶段,这个时期单位已经完全转企,到底路怎么走,需要去摸索,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三个阶段焦炳琨或是了解或是经历,而且目睹了电影厂在发展期间面临的各种困难。

  焦炳琨说:“没钱是转企开始时最大的困难。当时我和同志们都是骑车去找拍摄素材和合作伙伴。就这样,我们拍出了多部影视作品,最早的有喜剧片《歪打正着》和武打片《夺虎连环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印象最深的是《走进香巴拉》,这部作品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电视剧飞天二等奖,是迄今为止甘肃获奖最高的片子。记得当时我和导演拿着剧本到北京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的领导看,住招待所都感觉很浪费,就找了个地下室住着,房间空气闷的让人都透不过气,抽风机日夜响,根本睡不着。最终《走进香巴拉》拍摄成功,而且获得了很高的奖项。”

  到了电影厂,焦炳琨除了带领着全厂职工谋出路,还有一项工作是他非常重视的,那就是审片。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焦炳琨审看了二十年的影视作品,成为了甘肃影视剧的“把关人”。焦炳琨告诉记者:“在审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制约我省市影视发展的众多问题:一是拍什么片子,拍的片子要有人看,有人看才能挣钱;二是要把握正确的政策,如果这方面有了问题,这片子就不能用了,肯定赔钱;三是影视作品‘同质化’的问题,剧情、人物等等都很雷同,拍出来的片子都似曾相识,没什么新意;四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不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很显然影视创作的路子会越来越窄;五是微电影不应是纪录片,应该有更深的内涵;六是影片发行的多元化问题,给影片找出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焦炳琨说:“摆在面前的问题真的很多,这都需要一个个的去解决。记得刚改制时厂里也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该拍什么样的影片。当时我利用了近三十天的时间,转遍了兰州市的音响市场,从销售门店了解人们喜欢什么片子,并写成文稿,给甘肃音响出版社等单位及民营影视公司讲解我的看法。之后,甘肃音响出版社推出了连续剧《午夜出击》,是一部侦破片,这部片子是甘肃第一部民营投资拍摄的片子,销售很好,这时我觉得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在面对同质化问题时,我认为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记得有部片子叫《迭部恋歌》,写了一个淡化情节的电影,没有矛盾、没有复杂的情节。当时有人提出这样没有情节的片子有观众吗?我就觉得这个想法不对,不管这片子拍的如何,但这种探索是应该被肯定的。不要因为市场的原因就限制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都限制住了就成了‘一花独放’,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拍些不同类型、不同思想趋向的片子。”

  微电影近年来出现了井喷的现象,但焦炳琨认为:“什么是微电影,到现在还有人没搞清楚,很多微电影都拍成了专题片。当然好的微电影也很多,例如一部微电影,讲述有个人买了一袋小西红柿,提着走时袋子破了,小西红柿滚了一地。这时摊贩已经走了,这人正发愁这怎么办啊,一阵风吹来,他不经意地扬手时,一个塑料袋挂在他的手上,他当时就说了一句话‘这个城市真好,缺什么来什么。’通过这个一下就说明了白色污染给城市带来的危害。微电影小,但感悟很深。最后来谈谈发行问题,2015年我市立项了38部影片,拍出了24部,但发行播出的仅有五部,还剩下19部没有着落,花了这么多钱,收不回来怎么办,既没有经济效益,又没有社会效益。所以我认为必须要营造多元化的发行渠道,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电影拍出来想播出去困难就很大。针对这些问题,我写了很多文章,希望能对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其实这不是我的工作职责,我的工作就是审看,但我将审看工作与整个电影的发展结合起来了,我觉得这对我们的电影发展是会有好处的。”

  电影是焦炳琨一生的挚爱,当记者让他概述对电影的感受时,他说:“我离不开电影,我非常喜欢这种虚拟的东西,我有什么苦恼的事,一看电影就会消失。进入到那个虚拟世界里以后,我好像忘记了所有的事。有时病了,只要一审片就能缓解病痛。这就是电影带给我的好处,是我离不开电影的原因。”

  □记者 孔德胜/文 张建平/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熊晨鹏(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