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投稿

路易·艾黎的精神是什么——文化考察手记之山丹/组图

2016-04-27 10:55:59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寻访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

  26日下午,山丹考察结束。进入总结阶段,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路易·艾黎精神,助力敦煌文博盛会”,不仅自问:“到底我们要弘扬的精神是什么”?短短5天考察,不可能得出非常深刻之结论,因为信息量太大太多了,今晚的记者朋友和编辑朋友们估计都不能好好睡觉了。我自己也静下心想想,到底路易·艾黎的精神是什么。深夜所思以下几条,简单记录,以备研究。

  一、珍视生命的平等精神 

  艾黎在新西兰度过的岁月是幸福的,欢乐的童年,热血的青年,也曾奔赴一战前线,随时准备为国奉献生命。在战争中他失去了很多战友,包括他的哥哥。也许战争的残酷使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来到中国以后,他做得最多的就是救护难民、平民和孤儿,通过“工合”的方式使弱者能自食其力。艾黎纪念馆宣教室主任赵谦玺曾告诉我们说,山丹人都知道艾黎见了三样东西走不动:见了孩子走不动,见了老人走不动,见了文物走不动。这三样东西就代表了生生不息生命的传承。孩子是生命的开始,老人是生命的终结,文物是生命存在过的印记。

  二、“努力干、一起干”的创业精神 

  从武汉到宝鸡再到双石铺最后到山丹,艾黎始终秉持着“工合”和“培校”“一起、努力、干”的精神。罗马非一日建成,也非一人建成。这样的精神倡导也印证了“培黎”的含义所在(为新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

  三、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 

  “工合运动”几经风雨,“培黎学校”数度搬迁,尤其是从双石铺到山丹的长途跋涉,历经艰辛,但艾黎从来没有放弃过通过技术教育、全面培养孩子们的教育信仰。即使是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何克去世,他虽然悲痛万分,但“培黎学校”的事业没有搁浅,双石铺的孩子们一代代从学校毕业,把工业文明的火种种在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四、至性至情的真精神 

  艾黎对山丹人民、对甘肃人民、对中国人民、对弱者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同样山丹人民、甘肃人民、中国人民对艾黎的情感也是真挚而热烈的。因了这样彼此跨越时空的真爱,艾黎为中国奉献出了他美好的年华和毕生的心血,中国人民今天也以同样的情怀回报于他。就如他对好友何克说的那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一样,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路易·艾黎,甘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山丹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今天,热爱艾黎的人们以他“努力干,一起干”的方式在怀念他,看,所有人都在行动。

  一、借助高校学术优势,做深做厚路易·艾黎思想和精神的研究。2015年12月2日,兰州城市学院(培黎学校是其前身)成立了全国首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路易·艾黎研究中心”。开始系统研究和弘扬他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精神。

  二、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打造出具有国际文化品牌的路易·艾黎精神。使路易·艾黎的精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合作共赢的价值共识:1、所有合作的前提是对各国的尊重,所有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各国人的福祉。2、国际间的合作需要“努力干、一起干”的创业精神。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彼此真诚合作的“感情厚度”。作为全面展示、宣传甘肃的重要窗口媒体----中国甘肃网率先挑起了打造“路易·艾黎精神国际文化品牌”的历史重任,这是作为艾黎故乡甘肃的义之所在,情之所寄。

  三、充分全面展示路易·艾黎精神,弘扬丝路文化。这是山丹人民回报路易·艾黎的实际行动。2016年,山丹人民的“七馆”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会是路易·艾黎精神在更高水平上的呈现,这是山丹人民的自豪和骄傲,也是山丹人民对他们心中艾老的深情和厚意,报答与反哺。

  以上只是我有限的视野所知。我相信,在地球的许多地方,在新西兰、在英国、在中国、在甘肃、在山丹、在陕西、在延安、在武汉、在上海等等所有他足迹到过的地方,他爱的心灵所达至的地方,所有热爱艾黎和何克的人们都在以他们的方式在行动……

  作者: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朱玲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