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张掖 正文
投稿

张掖临泽:移民村的小康路

2016-04-28 09:05:0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贾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临泽:移民村的小康路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农业条件优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认定为全国小康县。到去年,该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1.1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那么,小康县还需要扶贫吗?

  答案是肯定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按照国家“三西”计划和省“两西”规划,该县先后接收定西、临夏、平凉、陇南等市州18个贫困县移民2358户,在全县7个移民安置村进行集中安置。由于移民安置村大多地处沙漠边缘、沿山地带,自然条件差,群众增收难度大,大多数群众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徘徊。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把移民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实施帮扶联系、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素质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措施,打出多套组合拳,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小康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村里来了工作队

  “要不是驻村帮扶工作队,我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在鸭暖镇小鸭村七社,春节前刚刚搬进新房的贫困户刘自红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在县委工作的王晓霞被选派到小鸭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她和工作队队员们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刘自红的妻子常年患病、家中的土坯房年久失修的情况后,帮助刘自红争取了3万元D级危房改造资金,建起了50平方米的新房。

  “永安干渠改建项目;争取改建11社居民点道路;联系林果技术人员为11社群众开展技术培训;为李玉春、刘耿辉争取危旧房改造补助……”在王晓霞的驻村工作日志上,记满了今年的计划。

  “帮助栽植露地葡萄10亩、引进基础母羊4只,协调发展产业资金,力争到2016年底,家庭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驻村工作队员黄旭为小鸭村贫困户郭顺军制定的发展计划,点燃了郭顺军全家人的致富信心。

  为了使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该县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扶贫工作集中,选派7名作风扎实、综合素质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到重点移民安置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确定1至2名干部帮扶联系,面对面了解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掌握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为贫困户谋划脱贫致富出路。

  村容村貌变了样

  移民村群众之所以穷,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年积贫积弱,造成基础设施欠账严重,给发展带来很大阻力。

  “7个重点移民村大多地处北部沙漠边缘和南部沿山地带,干旱缺水,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移民村的发展。”该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刚来的时候,我们没钱盖房子,住的都是地窝子,如果连续几天下雨,家里就成了‘水帘洞’。”鸭暖镇小鸭村村民陈永胜回忆道:“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因为没有防护林,一场大风就把庄稼刮没了,许多人只能外出打工挣钱。”

  因为长期住在阴湿的地窝子里,陈永胜的妻子还落下了关节炎,一遇天阴下雨就浑身疼。

  针对移民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该县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到户、危房改造到户、就医保障到户、就学资助到户、生活保障到户和社会救助到户等“六到户”工程,加强移民村水、路、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使全县所有移民村实现了通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电网改造全覆盖。

  如今,在小鸭村,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住上了小康房,亲水桥、葡萄架、流水渠、乡村大舞台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享受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谈起村子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陈永胜感慨万千。

  目前,临泽县所有的移民村已经实现了通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电网改造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100%。“乡村舞台”建成率达到80%以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率达到40%以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富民产业顶呱呱

  脱贫致富,最终要靠强有力的富民产业作支撑。毕竟,没有产业支撑,路修得再平,房子修得再好,村子也是“空架子”。

  可是,产业从哪里来?以小鸭村为例,全村共有移民64户275人,人均耕地5.7亩。虽说地多,但大多位于荒滩地带,地理条件差,灌水困难,地里只能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年下来,刨去投入,收入很少,群众的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村民也试着种过枸杞和其他经济作物,但最终没有成功。

  小鸭村遇到的发展窘境,在各移民村的发展过程中也十分普遍。这些地方,真的无法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法子了吗?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县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组织实施了以“人均3亩高效玉米制种田、户均2头牛、3亩经济林、1亩高原夏菜”为主要内容的“3231”产业富民增收行动计划,通过算账对比、典型引导等方式,引导村民辩证看待自身优劣,因地制宜琢磨致富“点子”,变“输血”为“造血”。

  小鸭村种植的农作物产量虽然不高,但种植的葡萄品质较好,移民群众也有种植葡萄的传统。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发展葡萄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思路。

  在驻村工作组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小鸭村25户村民在去年建起了反季节葡萄大棚,当年棚均收入3万元以上。看到了好收入,迟疑观望的村民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到反季节葡萄种植的行列中。村里还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300亩,小小的葡萄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荒滩地里照样能刨出“金子”!小鸭村的经验让其他移民村的群众也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激发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两座拱棚收入2万元,6.5亩玉米制种收入1.5万元,打工收入5000元,全家5口人,人均收入8000元……”在蓼泉镇双泉村贫困户鲁延保家里,帮扶干部正和鲁延保算着收入。

  “以前没有种蔬菜,一年收入就是1万多块钱,刨去成本剩不了多少,今年两棚蔬菜就收入了2万多元,脱贫没啥问题了。”老鲁高兴地说。和老鲁一样,通过种植蔬菜脱贫的贫困户在该镇有100多户,占到全镇贫困人口总户数的4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该镇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本报记者 陈泳 通讯员 程明阳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贾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