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实践探索
投稿

精准扶贫:把好“最后一道保障线”

2016-04-27 09:14:47 来源:求是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4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前往“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的金寨县,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了红军纪念堂,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24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习近平在走访中说,不能忘了老区,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2011年被国家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近年来,金寨县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全力实施“3115”脱贫计划,采取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素质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和移民搬迁、及“兜底”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切合当地实际、更具鲜明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

  常言道:“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一个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毋庸赘述,眼下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扶贫开发成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特别是“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来破解贫困难题。

  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因此,各地首先要采取“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有无病怏怏、六看有些啥家当。”和“农户自评、群众互评、代表测评、村级核评、乡镇审评”的“六看五评”程序,然后,实行镇村两公示一公告,确保贫困人口底子清、情况明。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在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底数兜清,家底盘清的基础上,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好动态扶贫,对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脱贫销号,对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新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及时帮扶;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不同脱贫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全面参与,合力攻坚,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大合唱”。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不现实,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顺应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举措将成为下步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机遇。

  总之,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在精准扶贫的攻坚路上,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上下同心、携全省之力,定能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定能取得更好、更快、更理想的脱贫业绩,定能让精准扶贫成为安徽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交通运输局)

文章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