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兰州木雕艺人陈世三的传承与坚守

2016-04-11 09:51:30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

  原标题:一位木雕艺人的传承与坚守

  陈世三在雕刻作品。本报记者徐俊勇

  家住兰州市西固区陈官营的陈世三,倾心雕刻几十年。

  他将民间木雕技艺传承、创新,其作品已被许多爱好者收藏。

  陈世三还是兰州市小西湖公园正大门楹联的雕刻者。2015年12月,他被授予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 徐俊勇

  一块木板就是一幅画

  3月29日,记者来到了陈世三的家。这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院落里竹叶飘香,上房里陈列着木雕家具,墙壁上悬挂着字画,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家庭。

  “我的书房在二楼。”陈世三带着记者来到他的书房,这也是他的木雕工作室。陈世三说,他现在年龄大了,也不出去打工了,再加上老伴去世后,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书房度过。

  一把锋利的刻刀,一块小小的木板,在陈世三眼里,它就是一幅画。

  陈世三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雕刻经历,一边拿起桌上的一块木板,将打印好的一个“道”字描绘在木板上。伴随着刀锋在木板上顿挫的声音,十几分钟后,一个刚劲有力的“道”字出现在了记者面前。“这只是木雕的雏形,要完成这个作品需要好几天时间。”陈世三说,在过去的年代,会木雕技艺的工匠很多。但到了现在,快捷简便的电子雕刻逐渐成了主流。可在他看来,还是手工雕刻在细节上更加传神,也更能体现出匠心。

  据介绍,在手工木雕中,要经过设计、喷绘、描绘、雕刻、喷漆、装裱等工序。其中雕刻最考验匠人的手艺,其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笔画中的一点一捺,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得原作的风貌、笔墨的韵味得以再现。

  记者看到,陈世三的书法木雕作品,能将书法家挥毫泼墨时的神韵与灵气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感觉在电子雕刻中无法显现。

  其他还如世间百态、花鸟鱼虫,文人墨宝等,通过陈世三的双手,在木质板材上雕刻成了家具、牌匾、门窗、楹联。我国的民俗和人文历史,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

  “陈氏雕刻”代代相传

  今年61岁的陈世三,13岁跟随母亲来到西固区生活。据陈世三回忆,受爷爷、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上了木雕艺术。他在七八岁的时候,爷爷陈万庆在雕刻一副棺柩,前蟒后鹤被爷爷雕刻得栩栩如生,这幅雕刻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他,他当时就从爷爷手里要过了刻刀,在一块废木板上生疏地模仿起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木雕,真正的木雕还是从18岁开始的。”陈世三说,18岁那年,爷爷陈万庆离世时,叮嘱他好好传承木雕手艺。也就是这年,他正式入行传承家族木雕技艺。

  “我的父亲陈宝湧是我入行时的老师,他曾担任过兰州红星木器厂厂长,是一名出色的木雕匠人,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是他将木雕雕花技艺和传统牌匾雕刻进行了融合与创新。”陈世三说,父亲陈宝湧是1977年去世的,生前留下了一些雕花作品,其中《八骏图》将神形各异的八匹马雕刻得别具神韵。还有一幅是《瓜瓞绵绵》,这是一幅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木雕作品。

  陈世三说,祖辈们雕刻这些东西是有寓意的,所以在木雕匠人中一直流传着“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有味”的口诀,这正是对民俗的尊重。如今,这些流传下来的木雕作品成为陈世三继承“陈氏雕刻”的珍宝。

  “初学木雕,有些吃不下苦,很费手,经常被刻刀划破手指。另外,自己是名农民,还需要外出打工挣钱养家,雕刻的时间就越少了,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陈世三说,1989年,他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黄河九曲龙》的作品,该作品以汉印为创作源泉,表现出古老黄河的博大、宽广、九曲不回,敢于进取的精神,作品受到了书画界人士的认可和赞誉。

  陈世三木雕时所用的刻刀,有些是爷爷和父亲留下来的,有些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记者看到,在岁月的磨痕中,这些刻刀的手柄都已经磨得光滑。

  在爷爷陈万庆的心里,希望“陈氏雕刻”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陈世三爷爷的遗愿却给了陈世三一个严峻的考验。随着电子雕刻的冲击,愿意做手工木雕的艺人越来越少,但传统手工匠人陈世三并没有放弃,他对梦想的坚持源自于对这门艺术的认知。

  据陈世三介绍,他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生活在他的身边,平时也很喜欢木雕艺术,也在学习雕刻技艺——“陈氏木雕”已有传人。

  民间艺人锲而不舍

  陈世三的雕刻作品,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兰州市小西湖公园正大门悬挂的“世事变迁莲池东移今胜昔,光阴流转两山换装绿而蓝”这副木雕楹联,就出自陈世三之手。在甘肃省书画研究院也悬挂着他的木雕牌匾……

  雕刻作品从来都不镌刻自己的名字。但懂行的工匠依然能够识别,其一笔一画之间早已有雕刻者独特的韵味。陈世三说,由于他偏爱书法,所以雕刻的楹联、牌匾较多。雕花工艺总可以让匾额锦上添花。

  2003年,画家范曾先生的一位朋友邀请陈世三为范曾先生的“兰之馨”题字刻牌匾。他刻好后这位朋友将作品发送给范曾,范曾看后,十分肯定陈世三的雕刻工艺,欣然挥笔写下“金石可镂”四个字,陈世三视其为最大的鼓励,遂精心雕刻悬挂家中。

  身为一名传统木雕工匠,陈世三不断苦心钻研木雕技艺,而且还练习书法。他说,书写是刻匾的必修课和第一步,要把纸上的“书”变为悬挂的“匾”,实际是艺术上的二度创作。如今,陈世三通过木雕技艺雕刻出的作品已经达100多幅,其作品多次获奖。2010年,陈世三被兰州市授予“农民艺术家”称号。2015年,他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兰州手工木雕技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陈世三说:“民间流传的古文化有些几乎快失传了,在我家祖传的书籍里,有一本‘百体篆书千字文’,其中有蝌蚪文、八卦文、钟鼎文、鸟迹文等。今后,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将这本祖传的‘百体篆书千字文’,演化成自己的创作内容,通过木雕技艺雕刻出来,将古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