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下山奔富路入川拔穷根——天祝县下山入川移民工程纪实
记者 马顺龙
今年,天祝县按照武威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定易地扶贫搬迁的决心,继续把“下山入川”移民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充分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实行整村、整组搬迁,结合集中收缩安置,做到应搬尽搬,年内争取搬迁2万人。
东坪乡是天祝县边远贫困乡镇之一,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如何将生活在这里的贫困农牧民群众搬出大山,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武威市委市政府一直关心的事。继市委领导3月中旬实地调研后,3月下旬,市委领导再次来到东坪乡坪山村、先锋村,走村入户,与干部群众深入交谈。
近年来,天祝县强力推进“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移居川区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得到改善,并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零障碍”无偿划拨市区农林场给天祝县用于移民安置,该县先后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打柴沟镇火石沟等29个县内易地扶贫搬迁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杂木河水管处农场、金滩农场、黄羊河农场、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等9个市区农林场移民安置点;新开辟建设南阳山片1号、2号、3号、6号、华藏寺镇中庄村等8个移民安置点。全县累计搬迁移民9526户42385人,将居住在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进行整体搬迁,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到2017年全部脱贫,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在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中,天祝县把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放在第一位。严格实行包村、包组、包户制度,结合“双联富民”行动,联村单位、联户干部和移民乡镇干部职工深入乡镇村组,围绕移民政策、工作进度、典型事例、发展形势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动员,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消除了群众顾虑,坚定了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对搬迁移民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精准确定搬迁对象,摸清群众家庭情况,搬迁意愿及搬迁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搬迁群众提出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按计划推进落实。
为切实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天祝县成立了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移民工作站,确定了36名县级领导包抓松山、东大滩等12个乡镇28个村的移民1271户5264人。各乡镇成立了由县级包抓领导任指挥、配合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任副指挥的移民工作指挥部,实行包抓领导负总责、乡镇领导具体抓、包村领导定点抓、联户干部包户抓的工作责任制,把移民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落实机制。县里出台优惠政策,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公租房等项目资金,对南阳山片移民户均给予8.9万元的补助,其中建房补助7.5万元,建棚补助1.4万元。各移民安置点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村委会、卫生室、学校、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分别由对应部门负责规划建设。
一变天地宽,高深山区群众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移民群众从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水、电、路实现三通,街道整齐,得到绿化,就医方便了,子女就学方便,大大改善了搬迁户的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了移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用电难和上学难的问题。
在“下山入川”工程中,天祝县着力培育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为主导,劳务输转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实现户均3亩棚、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切实增加移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移民群众搬迁到产业集中区,提高了城镇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形成了天堂旅游服务型、炭山岭工矿依托型、安远农畜产品加工型、哈溪特色产业型等一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小城镇,初步构筑起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在山沟里条件不太好,光靠种田挣不上钱,现在政府号召移民搬迁,川里人多了,交通便利了,我们做个小本买卖,日子越过越好了。”原松山镇阿岗湾村民拜永财说。“党和政府帮我们把房子修好,种蔬菜的大棚也建起来了,现在我们尽心搞产业,争取有更好的收入。”原松山镇芨芨滩村民刘应俊说。
在移民搬迁中,天祝县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安置区群众集中聚居后,便于管理、便于教育,人口、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民生保障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管理进一步加强,使高深山区的群众共享到了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有效维护了天祝藏区社会大局的持续和谐稳定。
下山入川后,天祝县对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人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减轻了生态压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增强了水源涵养林区气候调解功能和下游水源的保障功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实践证明,“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是一条保护生态、治穷致富、实现城镇化的多赢路径,是为群众谋福祉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