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池“三种角色”激发脱贫攻坚新活力
在华池县,每一位双联干部就是一名“信息员”“办事员”“调解员”,这“三种角色”,让双联干部们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回应群众期盼,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能够及时疏导解决。在“三种角色”的指引下,华池县化解类似矛盾500多件,为全县的精准脱贫工作奠定了基石。
“在农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是相对的。比如,一户人家可能因为给孩子结婚便造成了‘贫困’,而他的邻居孩子还小,家里人也没有大病大难,开支较小,没有建档立卡,他可能就会觉得心里不平衡。”这是华池县司法局干部赵志芳在驻村工作中的感受。
赵志芳是华池县派驻入户的3000名干部中的一员,她住在城壕镇太阳村宗世龙家里,帮助解决宗世龙在脱贫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有时间,赵志芳就把为贫困户订的报纸读给宗世龙,让他从报纸上了解养殖技术和种植技术。现在宗世龙已经养成了通过报纸吸取知识的习惯,他说,自己从报纸上学会了如何配置家畜饲料,也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喂给羊吃、哪些不能喂。今年,他打算扩大养猪规模,年内努力实现脱贫。
在帮扶过程中,赵志芳发现村里因贫困户的评定引发的矛盾不可小觑。宗世龙家的脱贫已经不成问题,赵志芳也有了新的工作重心。她表示,自己是司法工作者,应该多宣传扶贫政策,疏导群众情绪,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就是要做到大纠纷不出乡,小纠纷不出户。”赵志芳说道。
华池县乔河乡齐庄子村村民赵德军搬进新居有大半年时间了,去年秋季他栽植的20几亩油松,在温和的春风里,摇曳着新抽的枝桠。
3月29日,乔河乡干部黄万刚再次来到他的双联户赵德军家里。一进门,黄万刚就仔细地询问赵德军去年养殖及玉米收成等情况,“今年要争取脱贫,这几笔收入算下来,应该有信心了吧?”老赵脸上笑开了花,一个劲儿地点头,“有信心,有信心。”
回忆起刚到赵德军家里的情形,黄万刚至今记忆犹新。刚来这里时,赵德军家的住所都是危窑,他就和赵德军商量,申请贴息款把地方修一修。赵德军却犯起了嘀咕:“双联干部帮自己解决贷款问题,是好事,可是到时候钱咋还呢?”
得知老赵的顾虑,黄万刚给他算了一笔账:申请5万元贴息款,房子就可以盖起来了,乡政府再补贴1万多元,补贴的钱用来栽植20亩油松。3年以后,20亩油松减苗一半,能卖7万多元,还完贷款后还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
今年是华池县整体脱贫年,异地搬迁工程是头号工程。要让贫困户住得安心,就得解决好安全住房和长远生活的问题。脱贫反弹怎么办?怎样才能解决好稳定脱贫与增收门路的关系?华池县在精准脱贫工作上牢牢把握“送上马,带一程”这一原则要求,拓宽产业增收渠道,并对金融扶贫资金“保险托底”,让贫困户在脱贫路上“软着陆”。
在华池县悦乐镇鸭洼村,村党委把当地种养合作社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托底保险”作用。“把钱投到合作社,就相当于给扶贫贷款‘上了保险’,让我放心不少。”村民李文武贷到5万元的扶贫贴息款后,担心经营不善赔了钱,他决定把钱投到蔬菜种植合作社,等到年底再分红。
村党组织领起来、种养大户带起来、合作社“保”起来的扶贫联动模式,让原本心里犯愁的贫困户放了心,他们乘着“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这辆顺风车,不仅保住了本,也学会了技术,可谓一举两得。借助红色旅游产业、电商经济、草畜产业、乡村基础建设多轮驱动,让贫困户进入金融脱贫“快车道”,让非贫困户享受精准脱贫红利,正是双联干部们扮演“三种角色”带来的实际成果,他们的努力,带动了贫困村整体经济提升,促进了和谐美好新华池的建设。(通讯员 康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