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社会中的选举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机制,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或者漏洞,这种缺陷需要一个弥补机制,而协商民主正能够适应这样任务,填补既有机制的缺陷,实现选举与协商之间的高度契合。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作为现代民主的两种形式,不是替代、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
协商民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其在现实中具有可操作性和价值性,协商民主引入到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其功能性和服务性,这里的制度价值主要指的是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合理运作和发挥出正常的功效,协商民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也是一个实践,更是一种制度和价值,它之所以是一种应需品,与其正面效能是分不开的。
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能包容各方观点,激发参与动力。多元化背景下,作为集体决策方式的民主,如何能做到对各方观点充分重视,极为关键。协商民主强调多元主体在平等、自由基础上通过协商方式达成共识,在协商过程中,各方观点建议都得以在公开场合陈述和辩论,从而能有效激发参与主体的动力。
当前的乡村治理中,村民的意见在其中的作用经常被忽视,无法得到重视,经常发挥不了作用,选举乱象等经常会出现在村民自治的选举中,村民参与民主选举与民主管理的动力不足。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缺陷,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强化民众的主体地位和提升村民自治的运作绩效,真正实现其价值。协商民主在这里可以被视为一种机制或途径,乡村民众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反映自己多元的利益诉求,决策层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整合,进而提高决策的共识性。
还有学者认为,乡村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群众路线制度化和程序化的生动表现,通过吸纳民众广泛参与和积极主动地表达各自意见来拓宽基层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空间,使得群众有更加便捷和平等的平台来表达自己的主张。搭建民意表达的平台是政府建构民主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政府与民众进行对话的有效性有着显著功效。
协商民主鼓励利益相关者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在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志,同时要学会善待他人的观点。这个过程中,公民参与对于民众的政治素养提升和公民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参与中进行表达,表达中来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成才机会。协商民主的过程不仅仅是表达自己意见,也是接受和包容他人意见的过程,这对于民主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一定的正面推动。同时,包容的心态是当前中国社会中比较缺乏的,民众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比较盛行,包容意味着采取一种倾向于和谐的心态,这对于中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有推动作用。乡村治理中的村民自治直接面对的事务一般是公共的,公共事务必然会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和交流对象,协商民主嵌入到村民自治中后,任何公共的主题都可以被放在一定的平台上进行对话和碰撞,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论辩,所有的论辩参与者机会均等、言论自由、没有特权、真诚、不受强迫,在平等自由的对话中实现理性的表达,最终做出更加科学和有实际功效的公共决策。
在协商民主引入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把握住关键点和核心技术路线对于提升引入的质量以及后期功效有直接关联,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核心要点。
一是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开展协商的形式要固定化。协商民主融合到乡村治理中要避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在公共政策生产中的作用,必须实现其常态化。无论是温岭的民主恳谈会还是常山的“民情沟通日”都具有这个环节,就是开展协商会议的形式基本是固定且是稳定长期的,这样对于民众的参与会形成一种心理惯性,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就会有这种参与的意识。
二是确立平等的参与机会。协商会议的召开可以由村里的干部发起和组织,但应仅仅局限于组织的角色,在协商民主实践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发言立场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意见表达需要获得参会人员的尊重。在协商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禁止一些不平等因素对协商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如有钱者或有权者的不平等参与与意见表达。
三是达成共识结果的后期效力要有保障。协商的结果要付诸实践,协商不是一种空谈,协商是集体意见的碰撞过程,协商的结果就是在多数表达与少数选择过程中进行再次权衡,以保障更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协商的结果有执行力对于参与者也是一种鼓励,对于其参与积极性和动力有着显著促进和提升功效。因此,协商要有所作为,只要程序正义,结果都应有所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