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全面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存在的不规范地名——
兰州地名接地气命名未见“大洋怪”

制图/武亚新
日前,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对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等不规范地名。在兰州,地名中是否存在“大、洋、怪、重”呢?地名是怎样“炼成”的?近日,兰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给出了答复。
兰州的道路、桥梁命名没有“大、洋、怪、重”
兰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城市路网纵横,街道巷弄众多。在地名规范上,兰州一直做得不错,2001年出台了《兰州市地名管理办法》,2004年对其进行修改,其中明确了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当要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特征,与其使用功能相适应;住宅小区、花园、广场以及具有地名意义或指位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应当名实相符,与其用地面积、建设规模、使用功能、所处环境等因素相一致;含义健康,符合社会道德风尚和民族习俗;用字准确规范,避免重名、同音和使用生僻字;一地一名,派生地名和主地名相协调;一般不以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名胜古迹名称和历史形成的具有城市象征意义的名称,不得变更等原则。
“可以说,兰州市在道路、桥梁的命名上,没有‘大、洋、怪、重’。”兰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从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主要调查地名基本情况;规范地理实体名称,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命名罔顾传统、刻意崇洋、虚张声势、名不符实,地名译写不准确、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按照国家要求,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为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阶段,目前,兰州市的地名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地名将会更加规范。
命名有程序地名是这样“炼成”的
去年,兰州市新命名了52条地名,包括兰州新区、七里河区、城关区的道路以及雁白黄河大桥。命名过程中,除了按照《兰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近郊四区范围内的城市道路、桥梁和其他需求标明地名、具有指位功能的市政设施名称,主、次干道和桥梁,由其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区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请市人民政府审批”外,还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道路命名并发布通告。
同样的,在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20座车站命名时,也按照规定以及“遵循命名规则、传承历史习俗、彰显城市知名度”的要求,在前期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拟命名情况向社会公示,请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发布公告确定名称。“其中,像陈官营、马滩等是老地名;兰州西站北广场为西津西路国铁兰州西站位置,原本人们常说的兰州西站位置命名为敦煌路南口,位于西津西路与敦煌路南口交汇处。”
“洋名字”楼盘小区有一些多了山寨味少了文化味
虽然兰州的道路、桥梁见不到“大、洋、怪、重”的情况,但楼盘小区名字的“大”和“洋”却有一些,比如“XX国际、XX名居”等等。记者了解到,开发商起这样的名字,都是为了吸引眼球推广楼盘。楼盘在开建之前,开发商确定一个小区名称,再到房产部门进行备案,基本只要不和其他小区重名就可以了。但若名称有问题,就可能会在后续房产证发放时出现无名称、无编号等问题。
采访中,一些市民对于小区“洋名字”有着自己的看法。市民张先生认为,小区名字可以有个性,但不一定非要在外国地名里找灵感,并不是有个“洋名字”小区就高大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这么丰富,有很多选择,可以又好记又有文化味。赵女士也表示,小区的名称不仅是个符号,也可以体现文化,好端端一个小区起个“洋名字”,也很山寨。也有些在“洋名字”小区居住的市民认为,早就习惯了这个名字,朋友问起来或是打车,直接说地方,大家就知道,要是有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兰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大”、“洋”等小区名,兰州市将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会议要求严格规范。其实,早在去年7月,兰州市民政局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区严格按照地名管理法规规定的命名范围、地名管理的原则,命名、更名和销名的程序加强地名管理工作,在充分保护和传承原有地名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命名,防止地名中出现“大”、“洋”、“怪”、“重”等现象,同时在命名中不得使用“世界”、“国际”、“新城”等字眼。兰州晨报记者 田玥 实习生 冯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