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投稿

【2016兰州两会】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2016-03-25 09:56:4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陇周刊(2016年 第10期)

  原标题: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政协委员为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支招献策

  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实践表明,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互促互进、互荣共赢的发展新态势,不仅是我市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成为政协委员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在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上,部分委员就如何促进我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长远发展献计献策、共议新招。

  现状:六方面不足制约发展

  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古迹繁盛、人文荟萃、文化悠久。历史遗迹、亘古传说、民俗风情、民族习俗浩若烟海;寺观庙堂、古镇名村星罗棋布。尤其是自然山川地貌独特神奇,近千年风光如画,大漠、边塞、雪山、草地、戈壁、流泉、古寨、寺庙,览胜之时若穿越时空隧道,自古就是探险要境、旅行佳处。而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座中四联、基础雄厚、人才济济,在整合资源、发挥统领作用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近年来,省市旅游增长迅速,但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仍不相适应,这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唐浩漩委员指出了六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宣传不够,名气不大,许多宝藏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价值停留在部分专家研究层面。二是景区开发不足,配套不完善;三是游客输出多,引进少;四是省内景点串联较差;五是文化内涵挖掘和展示短缺;六是旅游商品开发加工销售基础很薄弱。”

  南振岐的观点则将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所谓小康社会,是除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外,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通过实施文化旅游战略规划打造兰州都市文化,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一招: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历史机遇

  “我市应该按照中央、省的部署,把文化旅游战略规划与贯彻“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推动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文化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为加快建设快速发展的都市兰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南振岐认为,我市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在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历史机遇,要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他建议: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软硬环境的建设,扩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大对旅游景点和周围环境改造的措施,大力培养旅游业方面的人才;其次,要创立精品景区,应根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其丰富多样化的开发;同时,要改变目前单靠政府单方面投入的现状,运用多种筹资方式筹取资金,采取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及个人投资;以需求侧为核心协调好“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衔接,把宣传推销旅游产品与增加城市魅力、提高区域知名度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海内外宣传促销网络,使我市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

  第二招:围绕丝路文化引导产业发展

  “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甘肃黄金段、兰州钻石节点城市的重要作用。”唐浩漩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普查摸底、理清家业。从历史遗产、名胜古迹、人文资源、独特景观、地理驿寨、民俗风情、宗教场所,分门别类普查登记,成为保护依据,兼顾开发利用,做到不遗漏、图文化、属地统。”

  “要高起点规划,大视角布局。”他在提案中指出,建议分层规划、严格程序,集思广益、深入论证,整体把控、分步实施。规划则一定要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利用,适度超前、普惠民众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充分发挥兰州坐中四联的交通枢纽作用,进一步沟通和搭建文化遗迹与旅游目的地之间便捷和快速的交通网络。此外,围绕丝路文化积极引导扶持动漫、影视、书画、文学创作;有针对性地策划拍摄纪录片,介绍民族风情、文化遗产、民俗风物、重点文化企业、名人名品、地产特色产品;政府设立专门奖项或节会,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此类作品引“火”景区景点。

  第三招:实现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有机交融市民盟《关于推动我市旅游与文化融

  合发展的提案》中指出,提升文化含量才能增强旅游竞争力,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没有生命力,旅游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旅游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

  提案中建议,要对兰州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方面,进一步寻求其与自然景观以及游客审美和情感需求的有效对接渠道,实现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的有机交融。比如,对民间民俗文化,特别是农家习俗、小吃等传统食品的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婚礼习俗、传统节日文化(如庙会文化、祭祀文化等),都可开发成旅游者可参与的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

  提案中还提出,要依托我市丰富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古迹文化、民俗文化、丝绸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努力构建若干条主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打响我市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同时,要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的综合服务力,重点用文化元素充实旅游业的“购”、“娱”两大功能,开发具有文化积淀的系列旅游商品,建设一批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和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促使由观光型向休闲型、度假型和养生型转化。

  首席记者 李超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