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兰州文化丨“极简”尺幅内的大河波澜(图)

2016-03-12 09:56:2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极简”尺幅内的大河波澜

《极简黄河史》杨明著漓江出版社2016年1月版

  杨明男,1972年生于山东。博士,教授,荷兰代尔伏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方向相关科学研究。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被亲切地呼唤作母亲河。对于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这座城市来说,坐落于南滨河路的那座“黄河母亲”雕塑,以其慈眉善目的形象,坚定着黄河在人们心目中孕育、滋养、包容等一切母性正面品格。当然,这其中存在艺术想象的成分,剥离艺术的感性,理性而言,作为一条自然的河流,至少在过往历史上,黄河也曾以其狰狞的面目示人。

  致力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的学者杨明的《黄河极简史》,便是一本梳理黄河治理历史的书。该书日前由漓江出版社作为年度重点图书推出。

  在《黄河极简史》一书的自序中,作者开宗明义表达了对黄河的复杂情感:“若说起黄河,大抵会给人沉重的感觉。一则养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让人油然而生敬重之意;二则由于历史上多有洪灾泛滥之事,凭空令人生出几分悲凉。总之,让人难以放开了来说。”如果说这是业已存在的共识的话,那么下面一段话更是常识了。“在中国的历史上,稳定盛世与动乱不安常常交替出现,而黄河在每次重大改道后,都会保持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稳定期。这种自然地理与政治生态的巧妙呼应,也常常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直到穿透你的思维,找寻出背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正是基于这一相关性,本书作者杨明作为一位理工出身的研究者,并没有纯粹从技术视角考察黄河治理,而是“不务正业”地从文史的角度切入,以历史上著名的五次黄河大改道为脉络,全书分为“上古·秦汉”、“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四卷,再以神禹、王景、王安石、贾鲁、刘大夏、靳辅、李仪祉等历史上治理黄河有功的代表人物为依据,细分八章。将黄河的治乱置于社会治理的政治语境中来审视,写黄河的历史,也写人的历史。

  本书亮点不少。在写及鲧禹父子治水的方法时,作者杨明发挥了他在荷兰访学时的考察所见,对比荷兰拦海大坝“围堵障”的国际经验,从而说明“堵”和“疏”都不是独立的、绝对的,往往是二者的动态结合。在书的末尾,附有两篇附录:“黄河纪事年表”和“黄河问答录”。前者正襟危坐,以翔实的数据、图表支撑;后者插诨打科,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问:你啰里啰嗦半天,黄河今后到底还会不会决口、改道呢?

  答:呃……今天天气不错。

  就此,可以理解成一个普通作者玩笑式的狡黠,其实也表明,即使作为专业学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自然面前的局限。正如作者所祈愿的那样,我们也“唯愿黄河永远安平”。

  杨明:希望本书能引发对黄河文明一点新的思考

  记者:你是学理工科的,却为读者提供了《极简黄河史》这样一个偏重历史科普的文本。请谈谈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有何预期?

  杨明:的确,我是学理工科的。其实科学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哲学问题,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比如,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被洪水追着到处跑,就形成对水的畏惧,进而产生对自然界的崇拜。再后来,大禹治水,这其中应该包含了很多科学问题,他成功了,人们又认识到人类还可以改造自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顺天应人的自然观。后来这些理念又应用于中国政治的具体实践,逐渐形成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治国理政思想。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各家思想,没有哪个不是与黄河历史、黄河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说到写书的初衷,从我个人的体会,整个社会对于黄河的认识过于关注现实,但是对历史上黄河治理的成就关注却并不够。比如,我们一说起大禹,就是因为采用“疏”的方法,所以成功了;鲧呢,他就知道堵,所以失败了。但是,实际上,并非仅仅的“堵”与“疏”这么简单。如果说“疏”一定就会成功的话,那么自大禹以后,应该就不会有水患了,但实际上,并未能阻止后来的水患变得更加严重。再比如,我们现在对黄河洪水的预测,很多都是基于近年来降雨明显减小后的资料,得出过于乐观的结论。但是,从历史上看,黄河、长江经常遇到干旱期,有时候都可以趟水过河。明万历三十年(1602)黄河大旱,曾经断流“二十七日”。但是,这并不妨碍后来大洪水的如期而至。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就有一种想法,把黄河历史上的一些典型人物、重大事件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能够为关注黄河传统文化的普通公众提供一本科普读物;另一方面,或许也能对我们今天的黄河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如果说预期的话,作为一名普通作者写的小书,自然不会奢望引起多大的关注,但还是希望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的朋友,能够享受一份比较轻松的阅读体验;当然,如果再能够对我们古老的黄河文明有一点新的思考,那应该是我最大的期望了。

  记者:可以看到,本书在结构方面,以治河有功的历史人物作为基本主线,甚至在局部有“纪传体”的意味。为何选择这样一个结构安排?

  杨明:一般我们写历史的话,应该是按照年代顺序,把历史上发生过的每件事情的背景、经过,逐一交代清楚。这样就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内容过于庞杂,读者很难找到重点;再就是由于表达方式上的平铺直叙,读起来又很乏味。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方式,不是以事件为中心,而是以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为中心,读者直接面对的就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我们再来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理变迁以及重大事件。这样的话,一方面,通过代表性人物的选择,我们就可以把纷繁复杂的黄河史,以自己理解的“极简”方式传播给大众;另一方面,当历史围绕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展开时,我们就能体会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小心思,以及柴米油盐日常琐事。读者感同身受,才能享受历史带来的愉悦。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确实如你所言,全书的叙述是按照编年的模式进行的,但是具体到每个朝代,又采用了“纪传体”的写法,因为,对于这个朝代发生的所有事,都是围绕着这个人物展开的。当然,这样写虽然达到了“极简”的效果,但也存在史料缺失的不足,因为作者不可能把每个人物都说一遍。为此,本书中在每个朝代之初,均有一小段精简的开篇词。虽然很短,大概有数百字,但是浓缩了作者认为应该告知读者的大量信息。一是朝代是如何兴替的,再就是在一个朝代黄河是怎么变迁的,发生了哪些代表性事件。

  记者:本书虽是黄河史,也处处是人的历史。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政治的治乱形成一定相关性,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杨明:你这个问题很好,其实也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历史上,黄河流域就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中心。大多数朝代,特别是元朝之前,中国的国都大多是位于黄河沿岸的。历史上很多朝代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黄河洪水的泛滥。此外,我们观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朝代伊始,大多是能够励精图治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权机构强化,王朝达到鼎盛,社会问题也开始不断积聚,又会逐渐地陷入颓势,不可避免的陷入朝代轮回的窠臼。

  当我们观察黄河的变迁时,也会发现与之类似的现象。

  当一次大的改道发生后,各方面的因素都是有利于河道的维持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升,大堤不断加高,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大洪水到来时,终于不可避免的发生黄河大改道。

  因此我们说,黄河的变迁,不仅仅是自然地理地貌的改变,也深刻影响了人文环境的发展,甚至暗中推动着王朝的历史进程。黄河的变迁与中国历史的进程互为参照,与华夏人文、王臣之道、朝代兴替等交错辉映,直到今天,也是人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议题。

  记者:本书开篇有一句话:“有黄河,家国生生不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杨明:“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黄河就像一条精神纽带,把家和国如此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绵亘五千年的,浓浓的家国情怀。

  “有黄河,家国生生不息。”说的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同时也昭示着未来,她一定会持续下去,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记者 张海龙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