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位基层农民 代表的履职情愫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石寿芳

石寿芳(左)接受记者采访。特派北京记者 范海瑞 摄
全国人大代表石寿芳,今年52岁,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禾驮乡石门村,作为一个最基层的农民代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代会已是第四个年头了。他的建议始终是围绕着如何让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民生产生活面貌来进行。3月3日,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要向大会提交《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纳入国家补贴范围的建议》。
岷县是甘肃和国家的贫困县,作为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人民代表和村干部,石寿芳非常理解最基层群众的困难,也知道大家最想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定西的干旱贫困全国都有名,一水多用是贫困山区几百年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此,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即2013年,石寿芳提交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加快引洮一期工程进度,第2年仍是加快引洮一期工程进度的建议,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重视下,2015年初,引洮一期工程通水,解决了定西115万农村人口、30万城镇人口、16.1万亩农田灌溉以及城市工业、乡镇企业、畜牧养殖业的用水问题。2015年,他又提交了尽快开建引洮二期的建议。2015年8月6日,甘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在陇西县正式开工,建成后受益区总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
“我连续3年都提交加快引洮工程的建议,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工程进度加快,解决了无数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圆了我们广大农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梦想,也让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真实感受到了履职尽责的神圣意义。”说到此处,石寿芳无限感慨。
石寿芳说,吃水难的问题有着落了,他今年要继续关注如何让农民增收问题,已准备向大会提交《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纳入国家补贴范围的建议》。
他说,定西市适宜优势地产中药材生长,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排全国前列。2001年岷县被授予“中国当归之乡”称号。目前,全县年种植中药材35万亩,中药材总产值19.8亿元,农民人均中药材纯收入达22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但是,近年来农民种植成本逐年提高,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加大,药贱伤农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进程。
“定西的中药材产量和价格是全国中药材的晴雨表,甘肃稳全国稳,而且中药材的后续加工对扩大中医影响、改变群众就医难都有影响,因此必须要想办法解决中药材源头的问题。”石寿芳为此大声疾呼。
石寿芳表示,为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减轻农民投入负担,激发农民标准化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确保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他建议,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纳入政府财政补贴范围,给中药材主产区岷县药农每年每亩3000元左右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补贴,并推广保值保险。
兰州晨报特派北京记者 梁峡林 范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