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陇原古迹影像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

2016-02-26 13:17:29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陇原古迹影像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标识牌。

  大地湾遗址分布图。

  修复的古人生活场景。

  保存完好的建房遗孔。

  中国最早的绘画。

  遗址出土的彩陶。

  大地湾出土的尖底瓶。

  保存完好的三足陶钵。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我省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坐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上,总面积275万平方米。

  1988年1月,大地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地湾遗址于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时发现。1978年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历时7年的考古发掘,1995年、2006—2008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大地湾考古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一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

  这不仅是甘肃考古中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田野工作,而且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无论规模、遗迹遗物丰富程度,还是研究价值均超过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

  大地湾考古中出土兽骨17000余件,经专家鉴定,仅哺乳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如苏门犀、苏门羚均为目前生活在南方的动物,另外如猕猴、棕熊、虎、豹、象等均已在当地绝迹,这说明史前时期当地的气候类似秦岭以南地区,生态环境优越而多样,不仅适宜原始农业的发展,而且提供了便于狩猎、采集的自然生态条件。

  大地湾遗址史前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据碳-14年代测定时代约为7800—4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左右。

  第一期即大地湾文化,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我国新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5900年。甘肃对仰韶文化的发掘始于大地湾,这里展现出可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壕沟环绕,平面为向心式封闭格局,展现了神奇的原始生活画卷。这一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糅合在一起的人头瓶。这一期就其发掘面积、遗存涵盖内容、学术研究价值,均可与著名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相提并论。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阶段,生动活泼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图案、造型与彩绘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原始艺术大师们的精湛技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它的发现初步确立了甘肃仰韶文化中期的界定标准,拓展了仰韶文化中期的研究空间,对于探索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以及西北地区各史前文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此时的聚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其中以F901为代表的大型建筑占地420平方米,居住面为料疆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既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已成为当时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的聚落。

  第五期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4900—4800年。这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这类遗存在渭河流域是首次发现,在清水河沿岸和秦安县陆续发现一批同类遗址。它的发现对探讨该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齐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新鲜资料。

  大地湾遗址及其现有地理环境不仅基本保持了史前生态环境——由梁卯与河川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原始地形地貌,而且还分布着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延续发展了3000年左右的原始聚落遗存,揭示了聚落阶段发展的完整性,同时反映出聚落选址在此3000年间存在着一个由低向高的连续活动过程,是我国史前史极为难得的实例,在史前聚落研究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地湾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贯穿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期,有较强的连续性,它的发现不仅为建立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甘肃史前考古确立了断代标尺,建立较为完整的发展序列。亦使西北地区新石器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重建中国史前史增添了宝贵的资料。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 李小龙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