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投稿

玉帛之路:探明关陇古道线路 摸清齐家遗址分布(图)

2016-02-03 16:57: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考察团在张家川马家塬遗址留影

  考察活动的两个意外收获

  叶舒宪教授公布了本次考察的两个意外收获:一是在通渭发现本地玉矿资源,很可能也是齐家文化玉器的材料来源之一。这就给我们绘制出的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地图,增添了超越前人的新内容;二是在镇原县博物馆看到距今约4900年的常山下层文化佩玉巨人墓葬复原景观,为探索齐家文化的来源找到重要线索。最后两天穿越千河流域的关山飞度,聚焦秦人从甘肃东进中原的路线,观摩了张家川县马家塬西戎墓地发掘现场,以及清水县战国西戎墓地出土的金银器,体会了先秦古书中所说秦人与戎狄杂居的真正含义,以及秦人兵器领先、马车和车战技术领先,以至于最终能够武力统一中国的奥秘。可以说玉帛之路的实地考察,逐渐让我们明确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深刻学理。为什么秦统一后要熔化天下之金属兵器,用一件至高无上的宝玉和氏璧打造象征天命和权力的传国玉玺。

天水市博物馆展出的玉带钩

  九次考察尝试复原古代西玉东输的“路网”

  当谈到九次玉帛之路文化考活动时,叶舒宪教授说,本着对本土文化自觉和重建中国话语的初衷,他在2005年开始对甘肃古文化进行研究和调研。2014年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联合《丝绸之路》杂志和中国甘肃网,先后组织九次玉石之路田野考察,驱车总里程约二万公里,聚焦河西走廊及其两端的古代交通路线,尝试弄清和相对复原古代西玉东输的“路网”。这九次考察始于黄河中游进入中原的路线:山西大同盆地至雁门关一带,那是先秦时代西来文化的进关路线及关口;包括环腾格里沙漠的路网调查;从广和县到马衔山的齐家文化玉源考察;以肃北马鬃山为目标的草原玉石之路调查;以新疆的北疆和南疆通往河西走廊的玉石路线调查;包括昆仑山连接阿尔金山及河西走廊的主要运玉路线站点,还有这一次在陇山两侧穿越往返的关陇古道考察。

  早在夏王朝以前的尧舜时期,新疆的和田玉就通过印欧语系的大月氏人,输送到中原国家。我们据此判断玉石之路上西玉东输的历史有约四千年,相比佛路和丝路的两千年,确实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巨大差别。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同一条道路上传播玉石的人和传播佛教的人,主要都是非华夏民族之印欧人种的分支呢?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强敌匈奴人。虽然联合月氏的初衷没有实现,但这件史实至少可以表明:中原华夏国家与游牧在西北的印欧人种的关系,要大大好于和北方草原新崛起的游牧族匈奴人。如果还要进一步追问其所以然,那么目前除了玉石之路大传统的存在以及活跃在此路上的不同人种间因互利互惠而达成“化干戈为玉帛”之和谐关系以外,还没有什么更恰当的解释。

关陇古道车辙

  让“玉帛之路”成为国家文化的新品牌

  叶舒宪教授认为,中国式的和平理想表达方式为什么自古就以“化干戈为玉帛”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成语?来自深厚的中国历史经验的民族团结理念,还有比这更实在更精当的表达吗?迄今还没有过,今后恐怕也不会有。这就为中国在世界崛起时代背景下,重建中国话语提供了最佳的本土资源。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盲目地跟着外国人的话语谈论中国文化的现象应该告一段落了!本土话语的打造不能是闭门造车式的,需要严肃的科学调研和客观事实为基础,三年来一共九次玉帛之路考察的初衷便在于此。外国人所指认的丝路是一条单一的线路,从长安通向罗马,主要功能是向外国出口丝绸。中国人重新命名的玉帛之路则是复杂的、多线路贯穿交织而成的路网,至少在中国境内贯穿东西的文化大通道是如此的呈现为路网状态。从发生的原因看,这条举世无双的文化道路的形成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向中原王权输入西部的优质和田玉。如今看来还包括输送马鬃山、马衔山和祁连山产的甘肃玉。 “在万卷书万里路的实证调查基础上,依靠第一手的新材料和新发现所做出的新探索。伴随中国玉帛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玉帛之路’成为国家文化的新品牌,传统文明核心价值的符号,最终传播全世界,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叶舒宪教授动情地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