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投稿

达沙村:临夏州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

2016-02-02 08:50:2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亚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先锋引领】达沙村:临夏州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

  新建成的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广场一角。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獭兔特色养殖点。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新貌。(本版图片由记者张子恒摄)

  民族日报记者 赵怀斌 马秀梅 范国平

  巍巍太子山,是矗立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屏障。太子山东麓,层峦叠障,自然景观的过渡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但由于深处大山腹地,基础设施欠帐大,美丽的自然景色与当地群众的贫困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

  “太子山高地着雪压了,灵芝草支不住架了,

  老百姓办法哈想完了,

  辈辈哩活不出样了——”

  这是居住在太子山东麓沿线的达沙村贫困群众的生活写照。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海拔在2300米左右,这里两座大山相距不足300米,全村245户1000多名群众,居住在狭长的山沟和山坡上。曾经,这里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就连贫瘠的山旱地,人均也不足1.44亩,贫困面高达98%。

  达沙村党支部书记马祎就出生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

  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居住在这里的回、汉、东乡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的艰辛、父辈们吃苦耐劳的品行,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马祎的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东乡族农民,却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父母亲毅然送四个孩子都上了学,马祎一直以优异的成绩坚持到小学毕业。之后,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已离开了学校,但对学校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想方设法到韩集中学成了一名临时工。

  在学校,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汉语字典、汉语成语词典、中学语文课本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学习使他对家乡的贫困现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学习使他拓宽了视野。

  后来,马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一次,他听到时任乡党委书记王国志说起,达沙村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有大胸怀、大责任、大能力的领头人。“这些话打动了我的心,我和王书记有个约定,我一定要试一试。”马祎说。

  正是这个不寻常的约定,马祎三次放弃在韩集中学当合同制工人的机会,回到村里,先是担任村主任,1994年,马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达沙村大部分群众居住在茅草屋,粗糙的墙壁,简陋的门窗,勉强能住人;村里的道路坎坷不平、崎岖难行;人们吃的山泉水时有时无;村里的许多孩子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路……由于贫困,导致许多家庭不和睦,邻里之间不和谐,还存在着回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之间互不来往、回族群众与东乡族群众之间很少往来的情况。这样的村,集体干一件事情比登天还难,村里召开会议,群众都不愿意参加。

  当时的情景,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也有人劝马祎:“出门打工,一年能挣万把块钱,何必守着这个穷地方。”想到家乡的苦、家乡的穷,马祎更加坚定了他根植达沙,带领各族乡亲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

  村官职务不高,责任却很大。作为民族地区的村级党组织,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上任后,马祎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民族团结的事。他从自身做起,首先对自己的家人和亲属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父辈们一直很团结,同甘共苦,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可到了今天,我们在田间地头碰到了左邻右舍的人,连声招呼都不打,即便是牛和牛、羊和羊见了面,还要停下来望一望,何况是人啊!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你们要全力支持我的工作,我们家族要在村里带个好头,主动团结全村群众。”家人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只有和睦相处,各民族才能共同致富,才有幸福生活。马祎是东乡族,他在村里安排项目和落实惠民政策的时候,首先给汉族群众和回族群众安排。为了这个,他们家族一度把他从家族里排出,不跟他来往。但是,当他们得知马祎是为了让大多数群众满意才这样做时,家族的人也慢慢地理解了他的苦衷。

  马祎的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他出门总是带上香烟,走在路上,主动向来往的群众打招呼、递烟问好;或者是带上茶叶,主动到有些群众家中走访,有时遇到闭门羹,但他从不气馁。不少人知道后,很心疼地说:“各吃各的饭,各走各的路,多少年都过来了,有这个必要吗?”“民族团结很有必要,乡邻和睦很有必要。”他坚持不懈。

  有一天,村民马麻乃家吃平伙,汉族、回族、东乡族群众都去热闹。他得知后,非常高兴,带上自家的茶叶和冰糖,主动参与吃平伙。

  吃平伙的十来名各族群众,围坐在马麻乃家的大土炕上,一边品着盖碗茶,一边谈古论今,大家越说越投机,气氛越来越融洽。有人建议:“马书记见多识广,给大家也说两句。”借着这个机会,他把心中的话道了出来:“远的我们不说,就看我们身边的,看看北塬上的许多民族村,各民族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他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力,把通村路修得那么好;看看尹集镇的许多村,回族群众和汉族群众搭手做生意,一家比一家富。再看看我们的村,你扭格子我扭纤,他吹胡子我瞪眼,什么事也办不成……”发自肺腑、语重心长的交谈,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大家畅所欲言,谈过去,想未来。大家形成共识:不团结的苦吃得太多了,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发展。

  很快,达沙村汉族、回族、东乡族群众聚在一起吃平伙畅谈未来的事,迅速在村里传开。

  时间一天天过去,大家冰释前嫌、握手言和。马祎不失时机地继续做工作,从具体的实践中,让群众感到远亲不如近邻、各民族兄弟亲如一家。

  2004年,达沙村汉族群众何功成到甘南金矿打工,由于安全事故不幸身亡。马祎得知噩耗后,号召乡邻们帮助处理后事。随后,他带领17名回汉东乡族群众前去调节善后赔偿事宜。夜晚的金矿工地,异常寒冷,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拱棚里,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喝的是白开水。历尽七天的时间,与工地老板交谈,费经周折,最终得到了18万元的赔偿。

  事后,何功成的妻子说:“当时我们整个家族已经很失望了,多亏了马书记和村里的乡亲们。”

  办完赔偿的事,马祎还想着这个家以后的生活。马祎组织村里的热心人,利用40多天时间,为何功成妻子、孩子和90多岁的老父亲建起了一个新家园。

  群众得知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对村党支部书记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无论大事小事,什么时候发生,马祎都第一时间介入,并且直到办妥办好为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这样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各民族群众都说:“天也靠不住地也靠不住,就靠村里的党支部。”

  20多年如一日,马祎做到了问题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化解。从1998年以来,全村群众无一人上访,无一起刑事犯罪及治安案件发生。

  达沙村村委会主任王利云介绍:“如今,达沙村各民族群众互相团结、互敬互爱的风气一天天形成,群众关心集体、关心发展的氛围也在一天天浓厚。”

  近两年,利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契机,村里制定完善了定期召开“知情大会”“民主议事日”活动的机制,搭建起了群众“谈话说事”的平台,探索形成了“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达沙管理新模式。

  这个模式真有效。在达沙村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过程中,发放对象较多,村里通过“知情大会”和“民主议事日”两个载体,让每一个群众懂政策,让群众充分参与,评选出了最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在全县率先完成了低保对象确定和保障金发放任务;对于危旧房补助标准,他们大胆采取了差异化补助方式,确定了7000元到4万元不等的五个不同标准,此项工作在全县树立了榜样。

  情深深,意切切。马祎心里装满了达沙村的发展;装满了群众的住房、行路、吃水、上学、就医、增收等困难。

  党的一项项惠民政策就像一剂根治达沙村贫困的良药。马祎一方面充分利用“村两委”班子学习、党员冬训等机会,向群众宣讲党的富民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上级反映达沙村的困难,使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关注,成了全县扶贫攻坚的重点村。

  在马祎的多方奔走下,州县乡把更多目光投向达沙村,从建设项目、发展资金、帮扶力量等方面集中发力,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村里先后实施了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村社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饮水、小学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个,发放产业发展专项贷款233万元,扶持培育了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餐饮服务、汽车维修等富民增收产业。短短两年间,一个个扶贫项目得到了顺利实施,全村危旧房改造覆盖面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水泥路通户率达到100%,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底的2000元跃增到去年底的5000元……这一切,极大地提振了全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小康路上不让一户群众掉队。达沙村把居住在高山上的群众集中进行安置,实施易地搬迁。如今,这个搬迁点建在了不受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每条巷道消防车、救护车能畅通无阻,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群众能紧急疏散。同时,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房前屋后设计了花圃。新搬迁的60户群众无不欢天喜地。

  冬日的暖阳洒满了掌子沟,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画,达沙村就镶嵌在这幅美丽的画图中。一排排崭新的房屋,一条条盘旋的水泥路,与“六位一体”的村级文化广场相映衬,组成了达沙村美丽新农村的景观。

  搬进新房的三社村民贾双虎说:“我们以前住在山上,房屋破旧,没地方养羊,现在搬到易地搬迁点崭新的新房后,还给我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养了55只羊,村里的养殖合作社统一提供圈舍饲养,在短短的时间里,我摆脱了贫困,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农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这是达沙村群众总结的经验。

  几年来,马祎利用一切机会开阔视野,让群众了解山外的世界。2013年,他带领几名群众到岷县考察后,买回了当归苗,免费让群众在自家的土地里试种。他大胆地鼓励群众:“在我家土地里种当归,成功了算大家的,亏了就算我的。”这一年,当归试种成功。虽然这里非常适宜种植当归,但是销路不太畅通,要拿到和政、康乐县出售给中草药商,效益不太好。为此,马祎一班人想方设法签订订单种植合同。2015年,村里当归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50亩。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善经商的优良传统,村里确定了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的思路。鼓励劳务致富能人,亲帮亲、故帮故,领着乡亲走富路。同时,每逢农闲时间,开展牛肉拉面、中药材采挖、棉花采摘、洗车修理、工程建筑等技能培训,每年实现输转劳动力600多人次,全村每年实现劳务创收200多万元。

  “大雪山上的虫草我挖哩,

  还到南方卖些牛肉面哩;

  要靠双手者挣钱哩,

  幸福的日子哈过哩……”

  村里找人编写“花儿”,宣传劳务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面对走不出去的村民,马祎想了很多脱贫致富的办法。首先他想到的就是发展畜牧养殖产业。达沙村背靠山区、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畜牧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个,獭兔特色养殖点25个,现有规模养殖户5户。

  一颗公心管得宽。随着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村里的工作量成倍加大,马祎一心扑在了工作上,自家的地没人种,家里的事没人料理。远在江苏南通开餐馆的儿子马成贤不得不回家种地持家。马成贤说:“我在南通开了7年的饭馆,一年至少能挣10多万元。刚开始我实在想不通,父亲却经常教导我,为大家干些好事比金钱更珍贵。”当时,马成贤虽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用意,但他明白,为了全村人的事,牺牲一些,值得。

  20多年,马祎始终不改最初的理想信念。

  他的妻子说:“只要群众找他办事,不管大事小事,一接电话他就往外跑,时常忙到深夜才回家。”而马祎认真地说:“群众找我办事,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不能辜负。”

  2015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各级党组织工作的“一号工程”。马祎认为这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最好机会,他放弃所有的双休日、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达沙村大学生村官陈玉良介绍:“马书记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了如指掌。最让人敬佩的是,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建立的时候,与我们一道每天加班到深夜,最迟的时候连续两个晚上加班到凌晨4点钟,他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基层村干部,只有像守护自己的心灵一样守护阵地,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才能干好每一件事情。

  马祎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当村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需要新农合报销、大病救助、证件办理等服务时,他主动上去了解情况,安排村干部到县乡代为办理,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农村低保就像唐僧肉,谁都想吃一口。部分达沙村群众在村‘两委’的教育引导下,主动退出低保,看似平常,却折射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了新提高,这为整个掌子沟乡树立了榜样。”掌子沟乡党委书记马国正这样说。

  2015年末,一位老人来到了村委会,找到马祎说:“我们一家五口人要退出低保。”接着,他给村“两委”成员作解释。原来这位老人叫马忠全,已经76岁了,一家五口人2014年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扶持,从尕累山上搬了下来,住进了新房子。2015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贷到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孙子在福州开了一家拉面馆,生意很不错。前几天,村里召开“知情大会”,村干部结合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低保政策又作了一次全面解释。一家人思前想后,认为没有党的好政策,也就没有他们家今天的好日子。村里还有比他们困难的人,这个低保名额应该让出来。像马忠全一样,全村已经有29人主动退出了低保。

  正是由于马祎带领的村“两委”一班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使达沙村连续15年被州县评为先进党支部,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5年,马祎荣获了全省“陇原先锋岗”称号。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要把千条线穿进一根针村干部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马祎用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也在村班子成员中互相勉励。

  2015年10月,中央媒体记者和省财政厅领导来到达沙村调研采访时看到,雨后的村庄格外美丽,房前屋后,红色、黄色、白色的菊花开得非常鲜艳,干净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穿村而过的小河清澈见底,与远处的青山相映衬,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村主任王利云告诉来客,这都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当上村支部书记后,历史书籍和中国共产党党史是马祎最喜欢读的书。马祎深有体会地说:“我感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越多,心里越明亮,越学工作越有办法。”

  每天看新闻、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成了马祎的生活习惯。他在村支部党员学习会上,经常会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幸福不会从天降”“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平日里,马祎对宗教政策和相关知识有较深的了解,他在对信教群众做思想工作时,能准确地运用宗教教义把党的政策讲透讲明。

  2015年的秋天,马祎不失时机地引导群众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在举行的“民主议事日”活动上,他说:“建设美丽新农村,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大家要齐心协力美化亮化我们的居住环境……”大家一致同意,将每周日作为全村固定的打扫卫生日。

  通过“知情大会”“民主议事日”活动,村党支部向铺张浪费、婚丧嫁娶比阔气等新的不良习气宣战,使村风民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引起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广泛称赞。

  东山里出了红太阳,照到了西山的树上;基层党建的好榜样,达沙村群众奔小康。

  2016年的元旦,达沙村农民搞联欢,村民马由素自编自唱了这首“花儿”,唱出了达沙村群众的心声……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杨亚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