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宇 文/图
(作者系中国甘肃网总编)
29日,考察第五天。在对庄浪、崇信和华亭等地博物馆考察后,越往北行出土的玉石器逐渐减少,但令人惊喜的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常山下层文化,敞口、单耳、双耳陶器品种和数量越来越丰富,并且标明是镇原县常山文化下层,具有仰韶文化的遗风,是向齐家文化过渡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4200-4900年左右。据资料记载,镇原县各种文化遗址800多处。
让我这位土生土长的镇原人汗颜!太孤陋寡闻了,听过“常山”地名(当地人读作shang),但从未听过常山下层文化。自以为多年从事文化外宣工作,对省内地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跟随专家们参加了草原玉帛之路的考察,却发现对家乡的知之甚少,典型的“灯下黑”,需要恶补。平凉市、崆峒区博物馆专家告诉考察团,要研究齐家文化必须了解常山下层文化。我向县宣传部打电话咨询博物馆藏文物和建设情况,得知在省内也有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
追根要溯源,考察团决定临时改变线路北上,实地考察镇原县博物馆和在文物界大名鼎鼎茹河边的常山坪。
下午两点,我们抵达镇原县,马不停蹄参观。县博物馆常山下层文化展厅有一座墓葬复原现场:1991年在三岔镇大塬遗址发掘的,只见一位男性仰身曲腿平躺在墓穴中,年龄在四五十岁,身高达到2.1米。身体左侧分三排堆放陶器等随葬品。巨人左手边上有碧绿色玉环,右手处还有一件玉斧,这令大家特别振奋。叶舒宪教授说:四千多年前就有巨人佩玉,说明了在这块黄土地上玉文化曾经的深远和辉煌。
在展厅里馆藏陈列的国家一级文物圆形夹砂陶水管,这在全国都极为少见。陶水管出土于庙渠乡老虎嘴遗址。这根陶水管出土时37节,长27米,口径约12厘米。有大小头之分,子母扣相互对接,并且在陶水管表面标明箭头方向。据分析,这是常山下层文化先民们用来为城池或大型生活区域排水用的管道,当时个人不可能用得起如此昂贵的设施。
随后到城南常山村实地考察。冬日的茹河显得寂静,河水已结冰,站在茹河南岸二级台地上远眺,河床宛若一条白练随河川绕地形绕去。只有田野里方方块块淡绿色麦叶为黄土大原增添少许色彩,凛冽的寒风使人面颊生疼,年轻的上海来的丁博士紧紧地裹着风衣,疾步行走。
大约步行二十多分钟,来到常家山的北部附近,靠近崖边的一处处依山而建的窑洞,南部山脚下层层梯田,看不出任何遗址的痕迹和标志。陪同专家介绍,遗址约面积3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镞、石弹丸和骨刀等,还发现窑洞式居室。
是日考察圆满结束。
30日一大早,来到了蒲河、茹河交汇处的遗址进行考察。在北石窟寺吴所长带领下,来到柳咀山头上。在道路和窑庄崖壁上发现两处居住遗址,一处白灰层地面有3层,另一层白灰层地面叠压达到9层。据专家介绍,这里采集到了泥质红陶、夹砂陶、灰陶,纹饰有彩陶、附加堆纹、粗细绳纹、蓝纹等,器物以罐为主,还有敛口盆钵。
短短一天的考察,让我重新认识家乡!感悟到:家乡的剪纸、书法等文化艺术之所以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并非偶然,而是蕴含了四千多年来先民的智慧、创造和文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