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系列讲话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争取人心的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而增强文化认同的核心和关键是增强国家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心关乎人的情感、心理和意志,需要用精神的力量来解决,只有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才能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意志,实现民族大团结。

资料图片
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中华民族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化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定型的,成为中国56个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坚定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基础。这“三观”之间也是连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前提和互为表征。
国家统一是正确的祖国观的核心,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必须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国家统一是正确的祖国观的核心,中国的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感情、信仰、意志和命运,国家统一是正确祖国观的精髓。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保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建设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共同捍卫和保护了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牢固树立祖国统一的观念。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准确认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对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人们共同体。同时,也要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存在,我们每个民族才有了存在的根据和力量,才有了独立和自主的资本和实力,才能够具备继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站在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整体层面上,在承认各民族文化个性的前提下,找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为树立祖国统一观提供价值观的支撑。爱国主义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需要的中国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艰辛探索中所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形成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革命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需要的中国道路。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正确的历史观的核心,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观是中国历史的真实映照,它总是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它凝聚在中国文化当中。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观察中国历史和分析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是国家统一是其必然结论。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所说:“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观念深入人心并一脉相承,根深蒂固,传承至今。这一历史观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核心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