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投稿

甘肃榆中扶贫经:找回农民耕种信心,致富不是空话

2016-01-13 10:12: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党亲·暖村【专题】

  中新网兰州1月12日电(张玉玺 杨娜 魏建军)“穷县如何脱贫?只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由当地龙头企业引导和扶持,农民既是企业的供给者也是企业的工人,找回农民的耕种信心,致富就不是一句空话。”甘肃榆中县委书记王晓宁对到访的中新网记者表示。

  榆中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六盘山片区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王晓宁之所以这样说,源于这里有一部分农民不重视土地耕种,在外常年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并不高,这是导致家庭困难的原因之一,也是当地政府扶贫的对象之一。

  王晓宁虽然履新榆中县委书记一职时间不长,但他自上任第二天就开始走村串户,了解榆中农民的现状。“等要靠的思想不能再有,只有培育富民产业才能真正脱贫”,王晓宁说。

  东西南北中,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榆中县位于甘肃中部,东西狭长,南北群山环绕。东部和定西市接壤,是兰州市的东大门,这里目前有几家大型的工业企业,附近农民在这里“三班倒”就近上班,下班后仍可耕作,收入较为稳定。王晓宁认为,榆中的东面重点发展工业,扶贫问题就不是很大。

  而榆中的西边和兰州市城区接壤,发展商业最为有利。这里是兰州实施东进战略的首选区域。其位于兰州都市圈近域圈层的“贴心”区域,从兰州东方红广场驱车到这里仅需要20分钟,是兰州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有远见的城市经营者早已开始在这里排兵布阵: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兰州家盛国际酒店专业用品市场已经开始试营业,而由毅德控股集团投资180亿元、用地6000亩的商业物流基地也即将闪耀登场。

  榆中西边的商贸,仅毅德城可直接和间接解决就业岗位15万个,不仅对榆中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对兰州甚至西北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榆中的南部,则是榆中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区域。这里森林茂密,有国家4A级景区兴隆山,成吉思汗的灵柩曾在这里安放,现在更是周边民众夏天避暑吸氧的好去处。王晓宁说,这里要发展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绿色产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让走不出大山、离不开土地、舍不得家舍的群众在家门口的自助游、探险游、亲子游的服务中增加收入。

  此外,由于这里气温偏低,榆中县在南山片区突出发展冷凉型蔬菜、乡村旅游等产业,今年新增冷凉型蔬菜6000亩,总面积达到5.6万亩,每亩收入较粮食种植增加4000元,已成为南山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种植薰衣草2000亩,创出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榆中的北山地区和南山正好相反,是全县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这里平均海拔2420米,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仅为200—300毫米,当地农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是榆中县重点扶贫片之一。而北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加之黄土高原特有的白绵土土壤,非常适合耐旱中药材的生长。

  因此,榆中在北山片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重点扶持中药材、双垄沟播玉米、肉羊养殖等产业,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和中药材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今年,榆中县新增中药材5万亩,总面积达到19.08万亩,每亩收入较粮食种植增加300元以上,成为北山农民增收的主要亮点。

  榆中县北山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常明说,他们的中药材原料来自贡井、中连川、哈岘、上花等周边乡镇,有效地带动了这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支持扶贫和保证中药材的种植规模,还对中药材原料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今年60多岁的榆中农民孙荷英说,自己家的40亩土地全都种上了甘草、板蓝根、黄芩等中药材,而且他和老伴每天都车接车送来到魏常明的合作社上班,两人每天能赚160元,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比以前收入增加不少。

  即便如此,由于榆中北山自然条件严酷,大多劳力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多半是留守老人在耕作,而老人们的收入又添补了在城里打工的儿女们,所以生活显得拮据。“这就成了无底洞。”按照榆中县委书记王晓宁的扶贫构想,通过异地搬迁改善居住条件,要吸引外出务工的这些人返乡,政府免费田间地头培训,使这些人掌握耕作技术,把北山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主要种植中草药,年收入远远高于在外打普通工的收入。

  榆中全境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形。这一沟其实比较平坦,居住条件较好,被当地人美誉为“川区”。但是这里的土地资源相对于南北两山来说非常有限,需要精根细作。由于地势较平坦的缘故,黄河水也能提灌到此,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帮助。目前,这里大多乡镇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高原夏菜,正好赶上季节差,大多能收入两茬,每亩收入大多在2万元以上。记者曾和种植蔬菜的三角城乡高墩营村民交流,这里年收入10万元的农户很普遍。目前,全县高原夏菜总面积达到36万亩,成功获批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

  王晓宁告诉记者,榆中县的发展要形成“东工、西商、南游、北药、中农”的战略布局,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等,榆中的扶贫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但是,农民出生的王晓宁,不但对农业生产样样精通,对农村农民也是非常了解。“现在的扶贫工作有个普遍问题就是群众不参与。”他说,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项工作就永远做不好。从思想上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认识到,这场扶贫的“战争”与自己密切相关,而不是政府在唱独角戏。“这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例如,有的农户把扶贫的羊羔卖掉或是吃肉了,“类似的问题太多了”。

  谋长远利益,“5个品牌”精准扶贫

  王晓宁说,治贫先治愚。要用微电影、宣传片演绎贫困户的变迁历史,举证由贫到富的典型案例,让更多的贫困户自立自强、走出贫困、走向富强。

  “我们要打造5个扶贫品牌,要真正做到造血式扶贫。”榆中县列在第一位的便是智力扶贫。如何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王晓宁说,要通过教育培训,不但给农民技术知识,更要剔除农民“等靠要”的旧思想。

  而调动了积极性之后,就要发展让老百姓“安身立命”的产业。在电商迅速发展的今天,榆中县同样也迎来了发展机遇。2015年以来,榆中县利用“千县万村”工作试点县机遇,与阿里巴巴、万科商城、乐村淘等电商企业联合,借助技术优势,助推全县电子商务发展。目前米粒万科集团建成万科商城电商服务中心,在全县开通82家网店,与适合农村电商发展的公司合作,负责榆中县电商运营中心的经营活动,并在全县计划发展200家网店。

  目前,榆中北山百合、胡麻油、青城醋、甘草羊、北山散养鸡等农产品已经在网上畅销,形成一定规模。截至目前,全县实现网上交易额1300多万元,电商发展初见成效。这便是榆中打出的第二个品牌——电商扶贫。利用互联网将深山沟里的土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然后让深山里的老百姓通过网络购买自己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不用再翻山越岭。

  作为国家34个光伏扶贫县之一,光伏扶贫则是榆中的第三张品牌。去年8月,甘肃兰州首座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在榆中县龙泉乡洞口村并网发电,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希望通过光伏扶贫项目将村级资产、资源变成资本,家家户户用电全部用光伏,使村集体拥有稳定的经营收入,破解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王晓宁还提出生态扶贫和旅游扶贫,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在榆中北山通过春秋造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而当地的农民又可通过植树护林拿薪酬增加家庭收入。

  榆中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国家4A级森林景区兴隆山、明清时期古建筑群青城古镇、甘草店保存较为完整的明烽火台、金崖历史文化名镇等等。目前,榆中官方正在着手制作全域旅游规划,为老百姓在家门口打工提供条件,发展旅游产业将是榆中县下一步扶贫脱贫的重点产业。

  “我希望为榆中县的群众做一些事情,谋长远的利益。”王晓宁说,打造品牌化扶贫,具有普惠性,将眼光看得更远一些,脱贫之后仍然可以发展这些产业,让这个贫困县的群众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古丝路必经之地,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

  从地理位置来看,312国道、陇海铁路穿榆中而过,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沿连霍高速一直向北约600公里,就会抵达榆中县,兰州市的东大门。这一段,如今行车只需要10小时,汉唐往来于欧亚的商人至少要走上20多天。

  古时,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后,榆中县成为这些商人在兰州休息的第一站。在这里,他们补充养分,休养生息,为穿越甘肃千余公里的河西走廊而养精蓄锐。所以,在丝绸之路畅通的盛唐,榆中县下辖的甘草店镇、和平镇等地客栈林立,餐馆、酒肆、铁匠铺、杂货店等等鳞次栉比,一时繁盛无二。如今,这种繁盛似犹存,在312国道榆中境内的镇子上,依然是停车就餐、住宿的商人、司机比比皆是。

  如今,榆中早期种药材、种百合的农户已经尝到了甜头。年收入五六万元已经很普遍,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也不是新鲜事。一部分在外打工的农户又重新回乡务农,当地政府还对发展产业的农户适当补贴,扶持产业发展。

  榆中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而今,“引洮”(引洮河水到榆中)工程已经在榆中启动,供水管道在去年已经铺设到每家每户,此工程完工后可彻底解决榆中干旱缺水的历史。同时,山村出行的道路大多已经硬化和沙化,机动车能开到家门口,而且众多行政村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榆中贫穷的面貌正在逐步改变。

  王晓宁说,扶贫不仅要发展产业,还要关注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特殊群体,最大限度地帮助天灾人祸的群体度过最艰难的阶段。

  有农村情结的王晓宁说,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18年的县区工作经历,让他对基层比较熟悉。曾在12个工作岗位、9个领导岗位工作过,并且有5个部门“一把手”的阅历,王晓宁直言“雷厉风行、敢抓敢干”,“踏上榆中的土地,我必然要融入榆中大地,与榆中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