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兰州:如何“一直蓝”?
2021年11月12日拍摄的兰州市城区 马希平 摄
半月谈记者 任卫东/张钦/马希平
2017年以来,被称为“一片蓝”的“兰州蓝”出圈,成为甘肃省兰州市的亮眼名片。昔日的“黑兰州”怎样变身“兰州蓝”,又如何做到“一直蓝”?
成色更足:从淡蓝走向深蓝
又是一年冬防时。在兰州市城关区皋兰路街道王家庄社区,网格员张天明打开手机上的“网格化精准监测平台”App,网格内的污染物指标一目了然。他说:“有了智能化系统,网格员不用爬高爬低,就能定向监管、科学监测。”
而几年前过冬时,张天明和同事们还要到辖区最高建筑物上的“高空瞭望哨”轮流值班。哪里冒烟,“高空瞭望员”就用对讲机通知同事去察看。
兰州曾饱受大气污染之苦,被称为“卫星看不到的城市”。老百姓曾说兰州是“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经过大力整治,2017年初,当北方众多城市深陷十面“霾”伏时,“兰州蓝”风景独好,一时走红,让不了解情况的网民非常意外。
“黑兰州”怎样变身“兰州蓝”?概括起来一句话:不靠大风靠作风。全市划分1482个网格,在每个网格实行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
在治理过程中,兰州先后修订和制定12部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严格关闭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为每个社区网格安装智能化“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精准定位污染源。
这几年,兰州将大气治污的重点从煤烟污染转向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煤烟混合污染、臭氧浓度超标等疑难杂症上,推动“兰州蓝”从“淡蓝”走向“深蓝”。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武卫红说:“我们每年都给自己再压些担子,每年都见新成效。一整套环境治理机制嵌入城市治理体系,持续发挥作用。”
几年下来,兰州大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兰州优良天数达到312天,优良天数占85.2%,比2013年增加121天;PM2.5年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首次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最大的感受是咳嗽少了。”土生土长的63岁市民陈伟说。
底色更亮:工业重镇绿色转型
几年前,当“兰州蓝”交出优异成绩单时,曾有人质疑,“兰州蓝”是不是以“壮士断腕”、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换来的?
要持之以恒提升空气质量,单靠“勒紧裤腰带”是不够的。兰州曾是“一五”期间布局的西北工业重镇,彼时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现在,低碳绿色正成为兰州经济发展的底色。
腾笼换鸟优化发展布局。兰州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改、停、关、搬”,腾出环境容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近几年,兰州已有近百家企业出城入园,一定程度实现了城市空间优化、功能完善、形象提升,主城区排污量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兰州构建“四梁八柱”产业新体系:以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四梁”,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等八个百亿支柱产业集群构成“八柱”。干支协同之间,经济总量稳中有升,排污量稳步下降。
“我们发展的底气是创新驱动。”兰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裕说,“在兰州市产业布局和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我们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科技型产业链,平衡好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的关系。”
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兰州交上了亮眼的经济成绩单。今年前6个月,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5.8%。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朱天舒说,“十四五”期间,兰州将把重振“兰州制造”作为生命线来抓,闯出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工作人员在兰州市环境监控大厅进行监测工作 马希平 摄
“色调”更暖:“兰州蓝”更是“幸福蓝”
如今的兰州,不仅有透亮的蓝天,还有体察民情、纾解民忧的公共服务体系。
审批多、时限长、程序杂……这些曾是影响群众办事的“绊脚石”。从2017年开始,兰州探索市级服务承诺:“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群众服务按下“快进键”。
“四办四清单”指的是“即收即办、当日办结、限时办结与代办服务”这“四办”。政府部门把曾经繁杂多样的100多类事项分成四大类,形成“四清单”。在兰州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上下5层楼共进驻46家部门、单位及公用企业,设置商事、交通、民生等8个综合服务区和4个专业大厅为群众办事。
“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为群众办事建立了便民化、现代化的新秩序,有效杜绝企业和群众“跑空趟”“多头跑”“往返跑”。
兰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宋海宏说:“不要小看一项工作、一个渠道和时间的简化,工作方式越贴心,工作作风越暖民心。”“四办四清单”政务服务体系,正是换位思考“老百姓最操心什么”,围绕老百姓最烦心的事做“滴灌”。
点对点的志愿服务也越来越多。2020年,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110余人的“小兰帮办”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郭虹铎说,他们平时主要在政务服务大厅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务服务事项全领域、全事项、全流程帮代办。
朱天舒说,兰州正在完善党工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的社区工作委员会运行机制,为改善民生撑起一片蓝天。
相关新闻
- 2021-11-27兰州社区建“智慧大脑”:从“开证明”到吃喝住行“大管家”
- 2021-11-27干旱少雨的土地,兰州如何能成为丰富的“菜篮子”
- 2021-11-27“中国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导赏表演周”27日上海揭幕 甘肃陇剧将精彩亮相一展艺术魅力
- 2021-11-27《甘肃省“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出炉大兰州交通一体化格局渐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