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彩礼”提高90后青年婚后幸福指数
新华社客户端甘肃频道8月24日电(记者梁军、李杰)28岁的胡敏和丈夫惠海康即将迎来婚礼四周年。这四年,小两口不仅感情和谐,日子也过得蒸蒸日上。谈起自己的甜蜜人生,这位90后女青年感慨说,是零彩礼成就了自己一门好姻缘。
胡敏和惠海康同在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乡镇工作,婚前经济并不优渥。一提到结婚,彩礼就成了两家人绕不开的话题。
“一丧三年紧,一婚十年穷”,这是西北农村流行的一句口头语。在甘肃庆阳,人们谈婚论嫁离不开彩礼习俗。由于彩礼节节攀升,不少家庭因为高价彩礼致贫、返贫。
惠海康回忆说,2017年自己结婚时,丈母娘在彩礼问题上松了口,他以“零彩礼”办了婚事。
与“因婚借贷、婚后还账”的人相比,惠海康和胡敏不仅摆脱了世俗的偏见,而且卸掉了生活的负担。经过四年的奋斗,小两口攒了一笔积蓄,经常四处旅游。
丈母娘刘培霞说,相比彩礼轻重,他更看重女婿才干高低。“很多子女婚后因为彩礼起摩擦、闹不和,如果他们不幸福,父母反而还要投入更多。”她说。
有彩礼和没彩礼,到底有啥区别呢?
“婚后生活一目了然。”西华池镇党委副书记董小蕾说,背负高价彩礼的新婚家庭,虽然表面风光,实际却掏光家底;而倡导零彩礼的新人保全了“里子”,凭借打拼来的积蓄,有人甚至选择去大城市安家立业。
在过去“养儿防老”观念驱使下,农村男女比例失调,助推了高价彩礼需求。“老一辈人常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每当女孩出嫁,父母希望获得一笔丰厚的彩礼,作为养老积蓄。”合水县西华池镇严沟圈村村民姜军说。
对于乡村婚嫁观念的改变,段家集乡乡长王楠深有感受。自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抵制婚嫁陋俗就成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重点。为创造文明乡风,王楠等基层干部更注重把法治与自治、德治相结合,通过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向百姓宣传《民法典》,“女性也有赡养老人义务”的观念被人接受,一些陈旧观念逐步扭转。
“高价彩礼问题其实是经济问题,越穷的地方,彩礼反而越高。”董小蕾说,只有真正提高群众收入,才能进一步压缩彩礼高涨的空间。大力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为此,近年来西华池镇重点发展苹果种植、奶山羊养殖等产业,持续帮助群众增收。
如今,合水县的山川沟壑中各类养殖合作社铺展开来,待业青年劳务培训更是遍地开花,特色产业林立让返乡青年也能一展所长。董小蕾说,村集体经济弱化这个“老大难”问题得到缓解,彩礼需求才会一步步降下温来。(完)
相关新闻
- 2021-08-25老党员张有贵:人生的底色是奉献
- 2021-08-23做好点滴小事 成就他人大事
- 2021-08-23草原骑警,牧民心中的亲人——记玛曲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
- 2021-08-16苦口婆心化“干戈” 尽职尽责解纠纷——记甘肃省“枫桥式”人民调解员郭德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