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门课程,坚守一份事业——记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兰州大学教授吴王锁
原标题:讲好一门课程,坚守一份事业
——记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兰州大学教授吴王锁
从兰大学子到兰大教师,吴王锁教授一直坚守教学科研一线,秉承一个信念、坚守一份事业、讲好一门课程,吴王锁用他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一名战斗在核科技战线的兰大人坚守与奋斗的故事。今年6月,吴王锁被授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扎根兰大四十载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学生,从1978年来兰大上学到现在,都40多年了。”作为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兰大是吴王锁开始科研学习的第一站。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就读于兰大,之后留校一直工作至今。
1985年,吴王锁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教研室工作,他的“兰大故事”由此延续。
1987年,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吴王锁没赶上核科学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986年,吴王锁刚刚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严重核事故,使整个核行业受到重创。
当时,放射化学专业3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只剩下3人。“有段时间,两三个老师撑起了所有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年轻人只能靠当初的理想信念坚守。”吴王锁回忆,“那个时期我们的日子很艰难。对普通人来说,核科学本身神秘又可怕,我们的专业既带了核又带了放射性,有种被打入‘冷宫’的感觉。”
在吴王锁看来,人这一辈子就要下定决心做好一件事,这个过程中必然是要“受点苦”的。为此,吴王锁和同事们从来没有放弃核学科人才培养。
2003年至2004年,吴王锁到法国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学成后,他放弃了在法国居里实验室继续深造和在国内东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坚守西北。“得把摊子守住。”吴王锁说。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兰州大学设立放射化学特殊学科点,学校加快建设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初,兰州大学在原现代物理系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坚持不懈核科普
吴王锁长期从事放射化学与核环境安全领域的研究,早在研究生期间,他就与导师一起进行了化学法富集同位素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富集同位素的加速传质理论,研究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硕士毕业后,他的研究不断“升级”。博士就读期间就开始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研究。
由此,他在国内最早开展了针对我国退役核设施的核素分析及去污技术研究,攻克了我国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工艺流程及产品分析等“卡脖子”问题。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国内爆发了“抢盐风波”,这引起他的注意:有必要给大家做一点科普。于是,他从专业的角度,运用浅显的语言撰写了《可怕的不是核辐射,而是核恐慌——从抢购碘盐看核科普教育的迫切性》的科普短文,倾力科普释疑解惑,传播理念消恐除盲。
此后,吴王锁率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一门通识选修课,并由此衍生出主讲的网络在线课程《走近核科学技术》。这些年,他把课程从校内讲到校外,从业内讲到业外,从国内讲到国外,只要有核科普的机会和平台,他就一定会去讲。曾应中央党校邀请为共产党员网录制《核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816工程”现场讲解《核裂变》,为国家核安全局制作《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宣传片……
是学者亦是师者
“作为老师首先要上好课,上好一门课,影响众多人,即使是在小学科,只要有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决心,也能够做大、做强,并成为‘大先生’。”吴王锁说。
多年的教学经历让他桃李芬芳,培养硕士生50余名,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10余名。吴王锁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徐真曾在其学位论文致谢中写道:“铸剑强国,核以道和,先生之初心使命;黄沙记怨,青石铭恩,先生之谆谆教诲。吾辈闻之,感慨系之,终生受益。”亲其师、信其道。而今,他的一些学生也同老师一样选择了兰大,致力于核科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青年教师潘多强把导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标杆,“吴老师那种爱岗敬业、投身科研以及生活上乐观的人格魅力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吴王锁虽从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但是他并没有停歇。近两年学校先后成立兰州大学国家核产业研究院和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等平台,以期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产业链,他一直为此奋斗着。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吴王锁看来,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心无旁骛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好、把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做好。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通讯员 王耀辉 首席记者 武永明
相关新闻
- 2018-03-22兰大吴王锁教授获评“中国核科普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