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白色垃圾”变产业原料
通讯员 周军
“每逢冬春季节,田间地头、房间屋后或是渠路两旁,飞带飘舞、白色横流……”
这是山丹县农村老百姓对2015年之前大面积的废旧农膜形成严重白色污染景象的形象描述。
众所周知,山丹因为干旱缺水的原因。因此全县60万的亩常年播种面积,每年将近16万亩的覆膜面积需要农膜1000多吨。作为一项重要的农资,在乡村种植产业中担当着重要的节水抗旱角色,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遑多论,但是长期以来给农村造成的困扰却让多数人既爱又恨,难以回收的废旧农膜一度成为了为祸乡村的“白色垃圾”,需求与回收之间形成的矛盾随之成为了农田和环境污染治理进程中一项重要难题。
自2015年起,山丹县政府连续研究出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通过探索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为切实保护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撑。该县还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带动、站点回收、群众参与”的思路,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市生态环境局山丹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为高质量完成该项工作建立起了完善的责任落实机制。
为进一步实现“白色垃圾”变废为宝的华丽转变,山丹县将“以旧换新”和回收循环利用作为推动转变的有力抓手,在全县建成高标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点14个,支持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3家,形成了回收、拉运、加工为一体的闭合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通过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引导,群众和企业两大主体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中发挥出了巨大的驱动力,更多的群众和种植大户在“以旧换新”的政策中尝到了利益的甜头,捡拾起来的废旧农膜拉到集中回收网点就能以15:1的兑换比例换回新膜,回收率低的难题从而迎刃而解。
位奇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点负责人张成告诉记者,以前每到秋收结束后,最大的难题就是动员群众捡拾废旧农膜,不仅群众抵触情绪大,而且存在私自焚烧和掩埋现象普遍,现在大多是主动拉到网点来以旧换新。近日,由于正值春耕时节,来该网点兑换新膜的车辆等待过磅的拥挤景象也证实了该负责人的说法。
据了解,为保障全力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开展,该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500万元,把专项资金主要倾斜于各乡镇、回收网点和回收企业进行补助。去年,该县“以旧换新”兑换新膜达98.628吨。
该县经作中心相关负责人党兴平介绍说,“为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程度,县农环站与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签订了包片回收协议,各企业对所包片范围内废旧农膜应收尽收,确保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2%以上。”
同时,为了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该县全面落实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制度,在乡镇、村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把30元/亩的保证金作为前置条件,促使覆膜种植户自觉回收废旧农膜。
现如今,随着“收集有网点、加工有企业、收购有专人”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格局的形成,以及农业、环保等部门针对随意弃置、掩埋、焚烧废旧农膜行为联合开展的执法巡查力度逐步强化,在田间地头肆意横飞的“白色垃圾”有了新去处,让百姓无处安放的“祸害”进入了回收加工企业,回收来的废旧农膜成了价值高达每吨4000多元的PE原料,农村生态环境的一大污染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遏制,为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除弊兴利奠定了良好生态底色。
相关新闻
- 2021-04-09山丹:订单农业“敲开”农民致富门
- 2021-04-09山丹:荒滩上“种太阳” 种出一片好“风光”
- 2021-04-08山丹:项目建设“踏春”提速
- 2021-04-08山丹:以做促学奏响党史学习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