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王立平:脱贫路上的“急先锋”
灵台县扶贫办在新开乡寺沟小学开展帮扶活动,图左三为王立平
“能够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扶贫人的光荣。”这是现年51岁的灵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王立平常说的一句话。
2015年8月,因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王立平调任县扶贫办主任,在全县脱贫攻坚最紧要的关头临危受命,身处脱贫攻坚的最前沿,担负着全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推进落实的重任和助手作用的发挥。
在5年多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他牢记初心使命,致力于扶贫开发的实践探索,以时不我待的干劲、一往无前的决心、舍我其谁的自觉担当,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各项事业,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履行了“急先锋”的职责,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也多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工作者”、“先进个人”。
“每一项扶贫政策的实施,都关系到全县脱贫攻坚的成效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脱贫政策的实效,更关系到全县扶贫干部能否少走弯路,能否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刀刃上,我们都要学习研究、深入村社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意见、逐项进行论证,确保政策落实不走偏、不走样。”作为县扶贫办的“一把手”,王立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18年元月初,在他的认真分析研判下,灵台县比全省提前一个月推行了“一户一策”的脱贫帮扶政策,为全县顺利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如何做好精准管理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他提出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即精准识别把好入口关、精准施策找准切入点、精准退出确保严细实,有效解决了“扶持谁”、“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如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二道难题,他深知发展产业才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科学论证扶贫项目,支持贫困户发展牛、果、劳务主导产业,推动发展多元脱贫产业,积极倡导提出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的“灵台模式”。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又是一道难题,他与县上领导一道想法设法,认为扶贫应当与扶志、扶智、扶德、扶文相结合,及时在全县开展了“四项教育”、“七净一规范”活动,召开了扶贫政策宣讲暨“脱贫光荣”表彰大会,组建了“光荣积分”超市,使贫困户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喜人变化。同时,他积极奔走,争取天津津南区帮扶资金、项目、人才等个方面的协作,充分调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积极性,形成了内动外帮的良好局面。
他经常白天走访基层,探究问题,晚上学政策、学文件、钻研业务,确保在指导工作开展时自己先了然于心。全县186个行政村他全部走了个遍,79个贫困村、26个深度贫困村的村情烂熟于心,全县70%以上的贫困户他都进过门、访过贫。对一头牛的收益、一亩果园的效益、一名务工人员的信息、一条路一座桥,都能置身群众的感受去论证思考,并进行周密的需求测算。在扶贫资金安排中,进行反复论证评估,确保了扶贫项目实施后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5年来累计整合财政资金12.54亿元,围绕贫困村、贫困户各项脱贫指标,以“九大冲刺行动”为抓手,集中实施了贫困村路、水、电、房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了牛、果、劳务主导产业,使贫困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加,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4月28日,灵台县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以贫困发生率1.15%、贫困村退出比例96.2%和群众认可度97.31%、错退率0.03%、零漏评的结果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
脱贫攻坚是一场需要全力以赴的硬仗,他是扶贫上的牵头人,也是攻坚战的践行者,为了确保工作出实效,他天天忙碌在单位,而长期的熬夜加班,使他的腰椎突出,胃、胆囊多次发病,他却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去专门诊疗,只能在疼痛时靠止疼药撑着。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家”对于他成了一个意义上的存在,两个孩子都还小,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而他的大儿子因为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妻子在医院附近租房带孩子看病,而他忙起来孩子有时一两个月连他的面都见不到,缺失的父爱与陪伴,常常让他心下黯然,铁肩担道义,只因一份责任。
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身为扶贫办主任,他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以敬终如始的态度和一往无前的作风,忘我的投身于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谱写着一个脱贫攻坚“急先锋”的平凡人生。
通讯员 王继发 仇睿红
相关新闻
- 2021-04-06民乐樊来: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 2021-04-06民乐徐明:答好“脱贫卷”扣开“致富门”
- 2021-04-06临泽新华镇: 走深做实脱贫攻坚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 2021-03-31西和洛峪镇:古合村脱贫攻坚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