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路 奋斗有我】“牛”支书的致富经——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姚军福
“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将永远为我们村的老百姓做事,带领大家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手捧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姚军福感慨万千。
今年59岁的姚军福是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北张村的牛产业不断发展,并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行动、全民参与、产业兴村、民主管理”的脱贫攻坚发展路子,使得该村旧貌换新颜,他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牛支书”。
姚军福所在的北张村曾是灵台县上良镇最北端的山区村,作为灵台县列79个贫困村之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建档立卡时全村145户460人中就有贫困户65户24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7.43%,脱贫难度非常大。
如何改变全村人的生活现状,带领全体村民富起来?这是姚军福自2007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姚军福看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村党组织队伍强大了,才能带领群众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建强班子、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履职能力必须从规范村内党务制度开始。姚军福提出,凡是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建议;决策时都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决策后及时公开公示,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以此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姚军福的这一做法受到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大家觉得,村内大小事情在阳光下运行,不仅拉近了村“两委”和群众间的距离,也增强了村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提升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姚军福说。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入户走访、召开会议等形式,就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如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最终,北张村确定以“牛、果、劳”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将全村划分成多个小区块,明确具体产业发展方向,并将每一小块的发展成果有效链接起来,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个村子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同样也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姚军福抢抓政策机遇,率先建起了龙头企业,极大地带动了全村养牛产业的发展。按照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和“一户一棚一窖一池”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姚军福注册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灵台县腾达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北张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流转土地48亩,建成5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处,新建35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处,建成双列式温棚牛舍7栋。现在牛场常年牛存栏500头以上,年净收入520万元以上。
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姚军福引领村里的148个贫困户加入村养牛业合作社,采取“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姚义平不仅在2018年底顺利脱贫,还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牛大户。户姚义告诉笔者,“以前我都没有一个住的地方,更别说养牛了。现在好了,不但有了住的房子,而且还可以先把养殖场的牛赊来,等卖了后再给钱。我从刚开始的一头牛,滚雪球一样滚到了16头牛,去年养牛收入了8万多元。”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姚军福看中了北张村发展苹果产业的前景,流转村里80亩土地种植苹果,并带动全村群众栽植果园625亩;在中岭山新修梯田1020亩,建成了千亩核桃基地;依托盛丰农牧业公司,注册成立力源劳务服务中心,按照用人企业(大户)的劳动力需求,对意向群众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开展劳务输转就业。截至目前,力源劳务服务中心已向县外输转45人次,县内就近就便输转562人次,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在姚支书的带领下,我们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牛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道路硬化了,小康屋建起来了,自来水也引到院子了,群众活动的文化广场也有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北张村村民张明高笑着说。
“父亲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我们全家人很光荣,很骄傲,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父亲付出了很多,也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以及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我会以父亲为榜样,继续把牛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姚军福的大儿子姚小刚说。
如今,在“牛、果、劳”三大产业的支撑下,北张村64户241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对于未来,姚军福更是信心满满,表示自己还要带领全村群众在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通讯员 景洁
相关新闻
- 2021-03-26【我的扶贫故事】康乐古城村马国荣:科学养牛越养越“牛”
- 2021-03-29【我的扶贫故事】张宏强:汗水浇开幸福花
- 2021-03-29【乡村振兴看甘肃】陇南康县:秀美田园播种希望
- 2021-03-29【小康之路 奋斗有我】怀一颗初心 担一肩使命——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