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智库建言】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20-12-31 09:0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靳佩佩

  原标题:【智库建言】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2020年第12期(总第61期)

  导 读

  日前,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集中学习。会上,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专家教授以及中青班学员结合各自学习与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本期智库建言将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联系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赵昕 电子邮箱:gsdxzkjy@163.com

  积极谋划“十四五”发展

  李秉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我省来说,关键之一就是要在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要求的前提下,客观分析发展机遇和问题短板,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创新性发展、突破性发展。

  谋划“十四五”,需要把握“三个新”

  新经济浪潮。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到来,驱动着经济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转型和换道超车的驱动力,高科技经济、新基建经济、新消费经济、新贸易经济也成为各国发展的新的发力点和支撑点。这些新动向、新趋势,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跟进并做好谋划。

  新国家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了5个新理念与12个重点领域任务,从第一动力、宏观政策、结构政策等三个层面,铺就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新发展战略。在这些战略的支撑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全面升级,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各地区谋划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导向。诸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造等重大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关注和部署。

  新区域发展模式。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这为开启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路径。同时,伴随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两轮驱动”、协同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大速率、高频率向“枢纽城市”汇聚,“枢纽城市”以及带动形成的“枢纽经济”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的竞争点和制高点。我省要及时部署,做好“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文章。

  谋划“十四五”,需要抓好六大战略

  生态立省强省战略。我省独特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必须把“生态立省强省”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和原则。一是制定“十四五”期间生态立省强省发展专项规划,聚焦重点任务,优化指标体系,强化政策机制的创新与落地,推动形成发展优势。二是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推动生态补偿机制落地落实。三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绿色生态环保低碳产业,构建富具活力和特色的沿黄生态经济带。

  双向开放开发战略。一是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推动兰州发展成国际港口城市和我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二是借助成渝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通道”优势,申报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区,形成“平台”优势,在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方面形成“特色产品”优势,加快发展通道经济、物流经济和口岸经济,实现甘肃发展的新突破。三是强化省级顶层设计,打通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在产业体系方面建立更为紧密的支撑、互补关系,加强省内及各市州之间的开放合作。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以重点打造敦煌文化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天水先进制造业基地、陇东能源基地、沿黄生态经济带等五大经济带为主要抓手,形成“特色优势”与“区域互补”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和态势。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战略。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培育特色农业和乡村产业,建立健全特色产业体系、产销对接体系、风险防范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依托文化、地理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依托互联网,巩固乡村教育质量。依托国家政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把产业留人、教育留人、环境留人有机结合起来。

  文化带动战略。一是制定“十四五”期间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专题规划,抢占文化建设新“高地”。二是紧扣“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态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方面建立“链接”,拓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域,开发一批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绿色环保的农产品,以观光旅游带动农产品消费和生态保护,持续强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三是突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强对甘肃红色文化的宣传,讲好甘肃故事。

  区域形象营造战略。面对日趋复杂的改革发展形势,甘肃亟需外树好形象、内提精气神。坚持推动“放管服”改革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工作不动摇,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扩大开放,增强活力。加快大数据工作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营商效率、市场效率,努力营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发展氛围和环境,让甘肃真正成为生活、干事、创业的“玉如意”。

  作者系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校(院)委委员、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谱写新时代甘州发展新篇章

  葛永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甘州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已经形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领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甘州区既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也是全省13个中心城区之一,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张掖市的44%、46%,在扩大内需和扩大对外开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必须找准甘州发展的比较优势,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着力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增加消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不竭活力。

  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甘州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条件优越,农村基础坚实,乡村潜力无限。目前甘州区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今后工作的着力重点将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创新推行片区党委和中心村党委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富民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等工作,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推动乡村振兴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持续改善全域环境质量,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甘州区地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位于国家战略布局“两屏三带一区多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在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甘州区要坚定不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彻底整改整治祁连山和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保问题,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生态项目,厚植生态优势、放大生态效应,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成为甘州最大的发展优势。

  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甘州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位列全省县域竞争力十强县区第8位,但是产业发展的链条还比较短、规模还不够大、层次还不够高,迫切需要在强链延链补链上求突破。要以主攻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一产聚力打造绿色蔬菜、优质肉牛“两个百亿级产业体系”,构建农畜产品产加销全链条。二产依托智能制造、大数据、物流、汽车等产业园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三产围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医养等多业态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甘州区城镇化率为51.59%,低于全国60.6%的平均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持续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增强中心集镇集聚功能,做足做活城郊乡镇“依城兴镇、借城发展”文章,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新型城镇。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实现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系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第五十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甘州区委书记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苟永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稳妥推进集体产权、户籍制度等各方面改革。充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兜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和品牌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把城镇建设和乡村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推动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互动融合、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均衡配置,不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不断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财政、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经营性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深化“三变”改革,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对农业农村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三农”比例,不断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作者系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第五十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平凉市委副书记

  推动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柴向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清晰预判了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发展前景,为今后15年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擘画了中国发展的新蓝图。

  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

  坚定了中国之治的制度自信。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政治优势和制度自信。

  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全会从12个方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作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部署,特别提到了“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谋划发展的领导智慧和战略眼光。

  强化了应对风险的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全会就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工作部署,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积极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

  当好行家里手,做学习宣传的“排头兵”。作为省委综合办事机构,要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当好“排头兵”和“先遣队”,带头学懂弄通中央精神、熟知熟记中央政策。加强督导检查,把真学、真懂、真用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组织力量一线督导,通过传导责任压力,推动全省各级把学习宣传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当好骨干能手,做协调谋划的“勤务兵”。“十四五”规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作出战略架构和顶层设计,为做好甘肃省域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导。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在政策文件把关、规划研究制定等各项工作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发挥“勤务兵”优势,主动做好纷繁复杂的服务保障工作,锻炼过硬的工作本领,保证涉及大局和全局的事业有序推进。

  当好参谋助手,做贯彻落实的“侦察兵”。“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办的主要职能就是抓落实。无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还是我省“十四五”规划,如果没有落地落实,那么美好蓝图就无法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的发展目标涉及的工作量大面广,如果没有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一切规划都会成为空谈。要当好“侦察兵”,深入开展调研,加强督查督办,强化问效问责,注重信息交流,推动全省各级迅速传达部署,确保中央精神落地见效。

  作者系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第五十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构建甘肃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滕海峰 李 祯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国土空间布局提出了“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明确目标,并对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基本功能和重点布局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要求。根据五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围绕“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甘肃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构建体系完备、分工明确的城镇化体系格局。优化甘肃城镇化格局,要充分考虑如下对策:一是在人口规模、产值规模、产业层次、中心商品等方面做大做强兰州市城市规模,增强和提升兰州市作为甘肃省会城市、首位城市的功能和影响力;二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外向经济发展等方式,分别将天水、酒泉-嘉峪关建成甘肃西向开放、东向开放的门户城市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三是将其他地级城市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是将县城及乡镇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建成城乡融合、工农融合、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空间。

  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类型丰富的工业化发展格局。工业化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重点是要尽量避免同质化、低层次竞争。一是将兰州新区打造成新型工业、现代工业、质量工业、实体工业的发展基地、物质财富的创造基地;二是聚焦科创、文创、智创,高水平建设兰州榆中生态创新城;三是依托先进制造产业基础,建设天水微电子产业聚集区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四是依托资源优势,高质量培育陇东能源基地和河西走廊再生新型能源基地;五是发展以兰州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构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生产格局。甘肃是农业资源大省,要瞄准农业强省目标,优化农业生产格局,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一是做优做强河西走廊现代种业基地,提升品牌效应;二是扩大规模、做优品质与扩大出口并举,拓展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外延;三是传统种植与精细加工相结合,延长岷县、陇西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四是扩大养殖规模与品种改良、生态保护相结合,提高临夏、甘南等特色养殖基地、无公害畜牧产品的产业发展效益;五是因地制宜,促进陇东南丘陵、沟壑地区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构建定位清晰、双向联动的对外开放格局。要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战略定位,打造甘肃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三大对外开放平台为依托,将其打造成全省对外开放的战略基点与发展平台;二是以天水、酒泉-嘉峪关两个门户城市建设为依托,建立甘肃对内对外、西向东向联动开放战略平台和外向经济、产城融合的空间载体;三是依托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通过整治改造、质量提升,将其打造成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四是建立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旅游综合性立体性的外向产业集群。

  构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屏障格局。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既要突出抓好“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也要综合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板块格局。一是构建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陆河流域、丝路寒旱农业、沙漠戈壁等为核心的河西走廊生态板块;二是构建水源保护、水土流失防治、黄河灌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等为核心的黄河流域生态板块;三是构建农耕文明传承、现代农业发展、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为核心的黄土高原生态板块;四是构建以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核心的陇东南丘陵山区生态板块。

  作者分别系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州市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保“一站式”结算 兰州市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保“一站式”结算
  • 兰大一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 兰大一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
  • 兰州市发布五项国家标准 兰州市发布五项国家标准
  • 银西高铁开通 庆阳迈入“高铁时代” 银西高铁开通 庆阳迈入“高铁时代”
  • 兰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节日消费提示 如遇消费问题可拨打12315 兰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节日消费提示 如遇消费问题可拨打12315
  • 兰州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兰州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 炳灵寺正式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炳灵寺正式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图解|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样干! 图解|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样干!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兰州市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保“一站
2   【智库建言】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十九届
3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甘肃开放大学
4   炳灵寺正式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   兰大一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
6   兰州:八旬奶奶心愿实现 70个爱心脖套
7   两年多来甘肃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
8   1月1日起,兰州将有这些新变化
9   兰州市发布五项国家标准
10   银西高铁开通 庆阳迈入“高铁时代”
11   难忘的2020年 保就业稳就业筑牢民生之
12   兰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节日消费提示 如
13   樱桃园里显身手 特色产业促增收 ——记
14   兰州市发放7598万元消费券助力市场回暖
15   兰州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