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脱贫路上壮歌行 共赴小康新征程——安定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09-17 16:5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通讯员 李瑞丰 苏钧

  一场连绵的秋雨,将天空洗的犹如碧玉般明澈,在广袤无垠的安定大地上,一个个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星罗棋布,视线所到之处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勾画着这颗陇中明珠转型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

  这里就是曾被称为“苦甲天下”的定西市安定区,是国家“三西扶贫”主战场,是中国反贫困斗争首开先河的地方,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志性地区之一。

  37年扶贫路,一路辉煌一路歌。在党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坚强统一领导下,安定儿女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和“敦厚、包容、坚韧、自强”的“安定精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自2014年至2019年,全区共退出贫困村174个,脱贫3.04万户11.0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8%,谱写了一曲“干群一心战贫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华章。

  初心惠民 情系安居

  八月的鲁家沟镇瓜果飘香,在将台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新房整齐划一,村道边绿叶花草清香入脾、精致美观。

  “我2017年从花岔村搬下来,目前一直在天茂盛合作社打工,这里一天能挣80块钱,既能照顾家还能打工挣钱,这种好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对比曾经在山中务地的日子,易地搬迁户魏春芳满是感慨。

  魏春芳所在的鲁家沟镇花岔村,是安定区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少的北部干旱山区的典型代表。

  曾经,大山“绊”住了人们出行的脚,也挡住了农民发展的路。怎么办?正当乡亲们一筹莫展时,安定区委、区政府带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敲门,迅速和广大干部群众达成共识:搬出大山,换一种方式,探索一条脱贫致富的路。

  “干就干出新样子!”围绕鲁家沟镇的镇情实际,区上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一核心目标,打造了将台新村和台安新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514户2406名搬迁群众过上了“住砖瓦房、走水泥路、吃自来水、用动力电”的社区化新生活。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为此,鲁家沟镇持续加大对易地搬迁点产业发展培育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新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筑强基层堡垒等举措,增强产业“造血”能力,从根本上摘掉“穷帽子”。

  这几日,在安置点附近的海阔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里,放眼望去田间人头攒动,村民寇广明正忙着栽植籽种、不亦乐乎。

  去年,老寇在安定区鲁家沟镇扶贫产业园承包了4亩大棚,全部种上了育籽甜椒。当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达到了4万元,种了半辈子地的老寇尝到了做新型农民的甜头。 

  “只要你种得好,海阔公司就回收;跟着党和政府走,好日子就有奔头!”谈到未来的发展,寇广明信心满怀。

  挪穷窝、换新颜、奔富路。近年来,安定区委、区政府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投入资金17.3亿元,建成搬迁安置点660个,搬迁群众1.15万户5.2万人,切实改变了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同时,聚焦搬迁后续产业配套和稳定就业,规划建设了马铃薯种薯扩繁、草牧产业、设施蔬菜等9个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实现土地流转、就地务工、配股分红等多渠道增收致富。

  产业引领 致力脱贫

  登高俯瞰,石泉乡层层梯田美丽如画,绿油油的马铃薯正开着白色花儿,微风轻拂,袭来淡淡清香,令人陶醉其中。

  “2015年,我成立自己的合作社种植了800亩马铃薯,现如今,咱的产业也实现了转型升级!”手捧着刚出土的马铃薯原种,定西石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菊芳笑得像朵质朴的土豆花儿。

  “我今年70,在合作社第四年了”“政府投资的20个网棚增产效果真的好”“这是原种、这是原原种……”在合作社所属的微型薯网棚项目建设点,王凤岐老人正向驻村帮扶干部介绍今年微型薯的种植情况。

  “工资也是月结,干多少结多少,大家积极性都很高!”看着干劲十足的王老汉,胡菊芳微笑着表示,合社常年雇用的劳动力约有200人左右,实现了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的愿望,受到了乡里乡亲的一致好评。

  “今天的蔬菜行情好,现在可是‘金疙瘩’喽!”中午吃过饭,内官营镇万崖村的村民苏政就要拉着5000斤“金疙瘩”去镇上菜库销售。

  “今年雨水合节,洮河水浇灌也方便,蔬菜长得特别好!”苏政表示,自政府引来洮河水后,川区水田变成了“香饽饽”,蔬菜种植已成规模……如今,镇上不仅每日公布实时菜价,还有工商等部门不定期现场维护菜农权益,大伙心里很踏实。

  产业脱贫活水来。近几年,安定区在产业扶贫上建立新机制,按照“区有主体带动、村有增收产业、户有种养设施、人有致富门路”的目标,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8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6亿元,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富民产业,农民从马铃薯、草牧、蔬菜等产业获得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产业发展有效激发出群众生产积极性,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精准帮扶 共奔小康

  清晨入山林,旭日照新居。

  在石泉乡石泉村刘坪社易地扶贫搬迁点,村民郭志刚正哼着小曲儿,忙碌招呼进自家蔬菜水果店的客人。

  郭志刚回忆,原来自己一直担心,这搬出深山,不种地,不养殖,怎么生活?面对这一困难,2020年初,乡党委、政府落实了帮扶资金5000元,大家你帮帮、我凑凑,就这样,郭志刚在新居当起了老板。

  郭志刚说:“现在媳妇怀孕了,我也不能出去打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有了这么一份好营生!”

  前些日子,身残志不残的小伙郭宏顺着“春风”,乘着“福定劳务协作返岗专列”下南方打工赚钱,但由于腿脚不便,4月他又回到了家里。

  “年轻人不能闲呆着!”在乡村干部的衔接下,郭宏进入扶贫车间学习技术,用他自己的话说,咱只要掌握一门好手艺,也能自力更生。

  随着定榕协作持续深入推进,福州商人陈金全对产业扶贫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

  “2017年,借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春风,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在石泉乡落地生根,从最初的一座菌棒生产车间、21座生产棚、2座冷库,发展到现在的147座生产棚、35座发菌棚、5座冷库、7条烘干生产线,仅仅才过去四年时间。”“现在有43名老乡(其中贫困户11人)在我们这里务工,大家都相信小蘑菇能有大市场,致富信心非常足!”说起脱贫攻坚与食用菌产业,陈金宝满满希冀……

  稳就业、促输转、谋长效。近年来,安定区围绕稳定就业这一民生关键,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年均输转劳动力1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5.2亿元;积极发展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扶贫新业态,认定“扶贫车间”54个,带动506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1639个,聘用生态护林员1978名,有效拓宽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门路,提振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扶贫漫道千关越,小康安定赴新程。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安定区上下同心、斗志昂扬,以严和实的作风,以学习、创新、担当、务实、清廉的作为,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实现“致力脱贫攻坚、加快转型升级、建成小康安定”的宏伟蓝图而扬帆再起航!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9.15的甘货狂欢节,传递出什么信号? 9.15的甘货狂欢节,传递出什么信号?
  • 甘肃酒泉:收火红辣椒 过红火日子(组图) 甘肃酒泉:收火红辣椒 过红火日子(组图)
  • 工会带您看甘肃·武威行暨庆祝农民丰收节网络直播将于9月21日晚举行 工会带您看甘肃·武威行暨庆祝农民丰收节网络直播将于9月21日晚举行
  • 甘肃文化丨将帅不分的宋代铜象棋 甘肃文化丨将帅不分的宋代铜象棋
  • 甘肃文化丨榆中和平镇,彭德怀元帅为其命名 甘肃文化丨榆中和平镇,彭德怀元帅为其命名
  • 天水市“9·08”电诈案专案组凯旋 抓获嫌疑人22名 天水市“9·08”电诈案专案组凯旋 抓获嫌疑人22名
  • 20名的哥参观兰州市交通宣传教育基地体验模拟交通事故 感知交通违法之祸 20名的哥参观兰州市交通宣传教育基地体验模拟交通事故 感知交通违法之祸
  • 2020年黄河之滨艺术节落下帷幕 2020年黄河之滨艺术节落下帷幕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高台韩丹:只要肯努力 任何时候都来得
2   漳县:全力构筑农村“生态宜居”安全屏
3   临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全力支持企业
4   临泽:“双带共富”助力乡村振兴
5   高台:农民奏响丰收“交响乐”
6   宕昌:中药材培训提升群众脱贫技能
7   金塔:“火红”小辣椒撑起“红火”大产
8   山丹:“过腹还田 种养结合”闯出生态
9   临泽蓼泉镇:蔬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10   脱贫路上壮歌行 共赴小康新征程——安
11   山丹位奇镇:洋葱规模种植鼓起群众“钱
12   2020年甘肃省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总
13   甘肃省公安机关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
14   9.15的甘货狂欢节,传递出什么信号?
15   “兰州市布病”关联群众担忧后遗症 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