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志智”双扶增活力
原标题:西北师范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
“志智”双扶增活力
记者 罗艳 杨建芳
一场夏雨过后的香山比往常清新了许多,西汉水静静地流淌,香山下、西汉水旁的礼县雷坝镇蒲陈村静谧而美丽。
村里的老蒲头——蒲新文,正拿着扫帚在水泥地的广场上清扫雨后的积水……如果家里没有活儿干,他这个村里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总会在自家屋后的村民活动广场打扫卫生。
以前,老蒲头不怎么喜欢说话,现在他变得健谈了,这还要从西北师范大学定点帮扶蒲陈村的驻村帮扶干部李喜平及其他驻村队员来了之后说起。
2017年8月份,李喜平成为新一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那时候驻村帮扶工作队只有他一个人。
蒲陈村全村共有190户813人,2014年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68人,贫困发生率为45%。这个状况,对于从未开展过帮扶工作的李喜平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件大难事。
要想开展帮扶,就得摸清这里的“底细”,完善并确定帮扶思路。李喜平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村子主要经济作物花椒、蜂蜜常年增产不增收,村民通过农业种植增收困难。
同时,村里人的基础教育水平较低,要想隔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教育。
于是,一套产业与教育扶贫的发展图景在他脑海中形成。
2018年年初,驻村帮扶工作队又来了牛定炜、王海波两名队员。他们的到来让李喜平的工作好开展了许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驻村帮扶工作队把发展花椒、蜂蜜加工产业作为全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要生产产品,就要有生产加工车间。驻村帮扶工作队规划建造了一座700多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生产设备。“要建企业,不仅要硬件,也要拿到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报告、企业生产质量控制标准,而这些才是最难办的。”王海波说。
为了拿到这些证件,王海波和牛定炜几乎每周都要在兰州和蒲陈来回跑,有时候蜂蜜和花椒的某项数据在村里检验的时候准确,拿到兰州检验又与原数据不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得重新确定加工方法,重新试验,再送检。
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随着厂房的建成,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牛定炜以前在国外工作过,熟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充分掌握两个市场的信息资源,他和具有专业设计功底的王海波联手,推出了“蒲礼”“蒲陈珍品”两个系列产品的设计、销售理念及适合蒲陈村实际的加工工艺,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产品种类,也让蒲陈的蜂蜜、花椒有了颜值、多了时尚气息,高度契合了现代生活的品位。
在帮扶思路中,教育扶贫绝对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虽然它不可能在扶贫工作中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它却是一件解决脱贫攻坚中群众精神扶贫的巨大工程,我们已经做好了慢工出细活、润物细无声的准备。”李喜平说。
蒲陈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单位帮扶的优势,持续关注蒲陈村基础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一生带一户”的模式,通过学生的改变,影响家庭观念的改变,彻底拔掉精神贫困的“穷根”。
相关新闻
- 2020-08-06武都棚户区改造提升城市品质
- 2020-08-06大山深处护绿人
- 2020-08-05徽县订单收购让豇豆变“金豆”
- 2020-08-04西和县医院PCR实验室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