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化农业探路——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见闻
原标题:为现代化农业探路——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见闻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胡丽霞 王雪梅
正待出棚上市的包菜青翠欲滴,忙碌有序的务工农户来来往往,销往各地的蔬菜苗子成批运出。
5月7日,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媒体集中采访行动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杨家寺的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看到,昔日土地贫瘠的高寒贫困山区,如今铺满了长满设施蔬菜的座座连栋温室;昔日靠天吃饭,靠地生活的农民,如今变为天天有菜吃,月月有工资,年年有收益的“上班族”;昔日以二牛抬杠式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乡村,如今成了具有水肥一体化高端技术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秦州区是甘肃省17个扶贫“插花型”县区之一,特别是地域偏远,位于高寒冷凉山区,产业发展滞后的杨家寺、娘娘坝、秦岭镇等西南片区的10个重点贫困乡镇,脱贫攻坚任务尤为艰巨。如何让这些地方突破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出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现代农业产业,一直是摆在秦州区区委区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之一。
要发展,就要破瓶颈、探新路。
秦州区深知,在全面实现扶贫精准化的形势下,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引领群众精准脱贫,这是提高扶贫攻坚成效的关键所在。
2016年11月20日,秦州区在杨家寺镇开展了一场土地现场流转行动,通过土地流转来发展全区的现代化农业,走产业化道路。就此,秦州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打响了第一枪,按下了快进键。
“面对蔬菜主产区被西城区扩建征建的现状,针对高寒贫困地区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迫切需求,为了探索出全市菜篮子可持续发展供应的路子,秦州区提出了‘西菜南移’战略。”秦州区农村农业局副局长任建军说,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和实践,通过土壤、水分、环境、气候等的勘察,在杨家寺率先成功种出了设施蔬菜。
目前,通过近四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以杨家寺镇为核心区,以秦岭镇、牡丹镇为次核心区的八大设施蔬菜基地。今年,秦州区建成钢架大棚6000座,建成连栋智能温室15万平方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6.8万亩,总产量44.2万吨,总产值11.2万元,设施蔬菜已经成了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
要致富,就要有收入、促脱贫。
4年前,马聪灵还是杨家寺中川村的一名贫困户,由于家里人口多,缺技术,致富无门。村里发展设施蔬菜时,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3亩地入了股,并成了最早进入园区务工的农户,他肯吃苦,勤钻研,成了较早脱贫的贫困户之一。身份也从小工到技术工再到管理层,收入从按天计到按月发再到领年薪,如今,马聪灵住上了二层楼,过上了好日子,也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范。
发展设施蔬菜,让身陷贫困旋涡的农户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返租挣现金、土地流转获租金,多种收入,共同致富,让农户们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目前,园区年吸纳贫困户就业1500多人,辐射带动贫困户2271户10424人,带动当地贫困户人均年收益2万元以上,实现了高寒冷凉贫困山区的贫困户高质量、可持续稳定脱贫。
“务工的农户越来越多,但是贫困户却越来越少,”金土地蔬菜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何甲奇对记者说,合作社入驻园区后,共吸纳48户村民土地入股和60户贫困户以1万元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先后带动农户就业上百户。此外,合作社除了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外,还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鼓励村民承包经营蔬菜大棚,经营情况好的,还会有相应的奖励扶持。目前,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种植大户等方式,引进入驻127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合作社带动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早已形成。
要长久,就要懂技术、尚科技。
站在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最大的钢架大棚中,震撼记者的除了占地50亩3.4万平方米,属全省最大的连栋智能温室外,还有园区“水肥一体化”的高科技种植管理模式。
“我们通过土壤结构,自主支配,建立了物联网,用高端技术通过传感器监测大棚里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等成分来掌控蔬菜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高产高效高收入的标准。下一步不仅要实现园区水肥一体化的全覆盖,还要通过高端科技把病虫害的防治、作物所需的配比进行扩展和延伸,达到“网上医生”对蔬菜病虫害控制防治的作用。”任建军介绍,秦州区在全省达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在高海拔、贫困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发展的路子,园区在2018年被省科技厅批复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如今,园区以设施蔬菜、中药材、果树、畜牧养殖、生态旅游等为主的带贫产业在秦州大地风生水起,潮立浪高。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