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红色传承
原标题: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红色传承
实习生 米静 见习记者 李倩 张瞳
宁县太昌镇是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的诞生地,是甘肃早期革命运动播火者王孝锡、任鼎昌的故乡。早在94年前,王孝锡在此创建了“三个第一”,甘肃省第一个革命青年社——宁县青年社,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第一个横跨陕甘两省的区委组织——太昌临时区委,点燃了陇原大地的革命烈火,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如今,宁县太昌镇通过修复和完善红色历史遗址,建成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邠宁支部旧址,用这段红色光辉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初 心
1903年2月,王孝锡出生在宁县太昌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勤劳正直,母亲贤惠善良。
从小就有着岳飞“精忠报国”志向的王孝锡心智聪明,遍读百家。6岁入太昌小学读书,与任鼎昌、王之经、王晓时、杨天枢等成为同窗好友,1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当时,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王孝锡和校友经常在街上进行反卖国政府、抵制日货、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演讲,后来因为带头反对顽固守旧校长张廷选被校方开除,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黑暗世道的信念。
1924年3月,王孝锡考进西安国立西北大学学习,结识了著名共产党人李子洲、刘含初等,他的思想再一次受到洗礼,很快成为西北大学和西安学联的学生领袖。1925年6月,在刘含初、魏野畴介绍下,王孝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25年暑假,王孝锡在家乡太昌创建了甘肃第一个青年团组织“青年社”,吸收当地青年学生30多人。1927年3月,党组织派王孝锡前往兰州开展工作,他在兰州恢复重建了甘肃中共地下特别支部,随后建立中共兰州特别支部,迅速打开党在甘肃的工作局面。
1927年秋天,王孝锡回到家乡,在太昌创建了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王孝锡任支部书记。不久又成立了中共太昌区临时委员会,王孝锡任区委书记,辖宁县、长武、泾河川3个支部,共有党员25名。这也是陇东第一个共产党的临时区委组织,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庆阳历史的新篇章。
中共邠宁支部和太昌临时区委建立后,王孝锡通过各种机会宣讲马列主义学说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撰写了《解决中国问题草案》《农村阶级分析》等报告。他分析了庆阳等地农村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认为在广大农村的自耕农、半自耕农、佃户和雇工是革命的力量。1928年5月,他领导了声震陕甘的“旬邑起义”。
“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在家中被捕,途经太昌街赵家面馆时,他在面馆墙壁上挥毫写下这首悲壮的就义诗。1928年12月30日,王孝锡在兰州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5岁。
1938年底,王孝锡灵柩迁回家乡安葬。1986年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中共宁县县委、宁县人民政府在太昌镇王孝锡陵墓前铭文立碑,永久纪念。
追 寻
2019年,宁县太昌镇对中共邠宁支部、宁县青年社、太昌临时区委进行复建和改陈布展,建成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邠宁支部旧址。
中共邠宁支部旧址通过场景复原、图片展示、故事讲述、文字说明、设立党员宣誓墙等形式,将党性、党史、党风、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展示王孝锡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浴血播火的光辉历程。
“通过修复完善红色历史遗迹,整理挖掘红色历史事迹,开设红色讲堂,邀请老党员、革命后代和专家学者讲述王孝锡、任鼎昌等烈士的斗争史、奋斗史,开展有声有色的红色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到太昌镇寻找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中共邠宁支部旧址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坚定党的信仰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操、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以及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情操的重要课堂。”宁县太昌镇党委副书记崔乐乐说。
肖家村是中共邠宁支部旧址的所在地,村党支部书记田喜成今年62岁,他担任村干部已有30多年,从会计、文书到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几乎当了个遍。”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老人经常给我们讲王孝锡的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心中真的很敬佩,当时就想,我长大也要成为一名党员,为群众办事。”
1980年,22岁的田喜成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民办实事。”这是老支书带他在党旗下宣誓时说的话。田喜成心情非常激动,一路跑回家,把自己入党的消息告诉了家人,家里人听到后却很担心,“村里事比较多,时间长了难免会和人起冲突。”听到家人的话,田喜坚定地说:“只要行得端坐得正,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和要求办事,一门心思为群众着想,就没什么好怕的。”
1987年,田喜成担任肖家村党支部书记,他坚信自己能把村上的事干好,坚信能带着乡亲改变贫困的现状。
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带领乡亲落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政策。当时刚包产到户,很多乡亲对政策认识不清,出现了土地分配上的一些纠纷。老党员、老干部们本着为乡亲办实事的初心,四处走访,多方调解,最终化解了村民之间的矛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政策也顺利推行下去。
传 承
20世纪90年代的肖家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逢下大雨,坑坑洼洼的路面到处都是积水和淤泥,各生产队之间只有一条路,村民出行都很困难,更别说拉着架子车干活了。再加上横跨整个村子的沟头不断缩进,连接两个生产队之间的路越来越窄,最后彻底断开,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那边的人过不来,我们这边的人过不去,那光景真的没法说。”今年81岁的老支书李五林说。
田喜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带着村民修路。他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好之后,分头到相关单位协调修路的事,开始组织村民一起填沟修路。村里的老党员听说要修路,都自发出面,带头动员、协调村民们拉料和出工的问题。
“那时候,群众都是自发参与到修路中来的,每天至少有二三十人,我们白天填沟修路,晚上开会研究,所有人都想为村子建设出力。”田喜成说,经过大家的努力,肖家村先后修了柏油路、水泥路,现在连高速公路也通了。
“我们是听着革命烈士的故事长大的,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我们不能丢。通过修路这件事,村民更加团结了,思想意识也都明显提升了。”李五林说道。
之前,村里人都是用扁担去沟里挑水吃,沟深路滑,女人和孩子挑水很是费力,所以男人们都得去挑水,不能外出打工,这束缚了村里大部分的劳动力。2000年,田喜成争取项目,为村子修水塔引水上塬,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青壮年便可以外出打工,为家里谋一份收入了。
2005年,村里开始发展苹果产业,流转土地、运用果树种植新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现在村子的果树种植面积达600多亩,农民有了收入,整个村子逐渐脱贫致富。除此之外,村里还发展了中药材、苗林、瓜果等产业。
“新修水泥路12.8公里,柏油路4.6公里,修水坝,新建农村住宅42户,建文化广场、乡村舞台……这几年,村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喜成乐呵呵地说道。2017年,太昌镇肖家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今年疫情期间,村民们都自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喷洒消毒水、排查外来人员、发放宣传单……即使一日三餐只能吃方便面,他们也毫无怨言。
如今,肖家村村民每个月都会在特定的日子,自发地在中共邠宁支部旧址宣誓。
“人民富起来了,村子也发展好了,但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要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本。”李五林说。
相关新闻
- 2020-04-03庆阳市建立市委常委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
- 2020-03-30庆阳市委统战部党支部举办主题党日活动
- 2019-12-19市委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市老年大学举行 “美美与共、久久为功”喜迎元旦联欢会
- 2019-12-02镇原县上肖镇净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存邦带领贫困户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