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民营剧团: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标题:【视点】
民营剧团:在希望的田野上
《崆峒山下》剧照
《椒乡里的麻辣事》剧照
石小军
近年来,在文化娱乐市场多元化冲击下的戏剧演出市场,在体量和结构上发生着变化,曾经“一统天下”的国有剧团面临着转型,与此同时,生发于民间的民营剧团逐渐作为城乡演艺市场的主体,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农村演艺市场,民营剧团密切把握戏剧演出市场动向,不断贴近群众生活需要,以对城乡戏剧演出市场的不断开拓和灵活的管理运作机制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民营剧团异军突起
从近几年举办的全省性戏剧专业赛事来看,民营剧团无论是从参赛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表现不俗,几可与国有剧团平分秋色,甚至在全国戏剧舞台上也时有我省民营剧团的身影。如天水市甘谷县恒艺秦剧团创排的秦腔现代戏《椒乡里的麻辣事》,就曾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为我省戏剧界争得了荣誉,一度被传为佳话。在去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由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创排的秦腔《许铁堂》获得优秀剧目称号,同年这出戏还参加了中国剧协第二届民间职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为全国观众展示了我省民营剧团的风采。
演出活动方面,民营剧团也是空前活跃。在广袤的陇原大地,秦腔的群众基础十分深厚,逢年过节,在乡村庙会上,唱大戏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活动,广阔的市场促成了民营剧团(戏班子)的不断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在定西市仅安定区就有大大小小的民营剧团近20个,定西市大众秦剧团是其中做得较好的一个。该团团长李亚文自豪地说,他们剧团一年演出400多场,“天天在演”。成立于2005年的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在十几年的摸索中不断发展壮大,剧团可演出的秦腔传统剧目40余本、折子戏50余本、陇剧小曲戏10余本。十余年来,他们活跃在白银、天水、兰州、定西等地,为基层群众服务,被称为“庄稼人剧团”,2017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院团。
成立于2015年的白银秦韵戏曲传媒演艺有限公司,去年戏曲演出达到340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190场次,戏曲文化进校园50场次,政府购买服务50场次,文艺轻骑兵下乡演出20场次,“非遗”展演每年达到30场次,公司年营业额达到203万元。
地处崆峒山下的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注册于2016年,公司虽然“年轻”,但发展势头正劲。公司人员实行全员招聘制,管理机制灵活,创作热情高涨。近两年来主要以自创剧目为主,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父亲》,挖掘整理的秦腔优秀古典剧目《周仁回府》《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十多本传统剧目,个个有分量也有市场。《崆峒山下》在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中获得优秀剧目奖,一年多的时间里演出已达33场。公司还开展公益性戏剧进校园培训活动,开设了戏剧展览馆,让在校学生从戏剧理论知识和戏剧形体程式动作、表演等方面对戏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学以致用,亲身参与训练、排练、演出。两年来坚持公司骨干演员为孩子们授课500多课时。
在我省城乡的演出市场,日益活跃的民营剧团,从先前的名不见经传到部分剧团的异军突起,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转变,是量的增长,从“下得厨房”到“进得厅堂”的转变,是质的提升,“质”“量”并举,显示出我省民营剧团发展的良好势头。
民营剧团崛起的原因
民营剧团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和国有院团一样,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城乡基层文化市场的生力军。近年来民营剧团的迅速崛起,大概有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的戏剧和民营剧团有无法割裂的血脉基因。戏曲在长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是戏曲必然的诞生地,以草台为基本形式的戏剧班社是戏曲成长的摇篮,他们对独特环境下风俗民情的吸收和消化,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戏曲的艺术内涵,也成就了戏曲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独立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甘肃省剧协名誉主席王正强在《秦腔大辞典》中收录的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省有记载的著名秦腔班社就有近百家之多。毫无疑问,民营性质的戏剧班社培育和呵护了戏曲最初的嫩芽和幼苗,他们自由灵活的民营运作模式也为戏曲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戏曲之于民营,原本就是血脉相通、亲如一家。
其次,“演观众爱看的戏”是民营剧团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民营剧团以其扎根农村市场、贴近基层为优势,在农村市场中占有重要比重。民营剧团演出以地方戏曲为主,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剧目的精髓为民营剧团提供了良好的演出内容,也是农村庙会等演出中普遍被认同和需求的内容,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老戏老演”就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民营剧团仅靠演好“老戏”就能占有更多的演出市场,赚取更多的演出收入,因此也就成了当仁不让的“吃饭戏”,而民营剧团的生存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再次,自由宽松的创作演出环境为民营剧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民营剧团在创作和演出等方面羁绊较少、相对自由。由出资人说了算的决策机制,虽然有一己好恶的因素,但他们必须适应市场才能生存,所以对于戏剧演出活动的决策也必然带有“适者生存”式的审慎,既要充分发挥创作自由,又要按照市场规则生长,所以他们懂市场。基于对观众群体心理的通透理解继而对市场的正确研判,遵循正确戏剧规律,民营剧团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直达戏剧创作和生产的本质,找到戏剧艺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让民营剧团健康成长
尽管少数民营剧团的成功为我省大量民营剧团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但由于客观条件千差万别,市场环境千变万化,成长中的民营剧团在发展中时刻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民营剧团的一些“软肋”不断显现,不容忽视。
民营剧团自身的管理运作水平决定着剧团的发展程度高低。如前所述,民营剧团的“自主经营”“自生自灭”是优点,也是缺点。经济效益第一的思维定式容易诱发在决策中的短视行为,从而导致戏剧创作演出中的“功利性”。一味迎合观众和市场,也容易导致戏曲艺术的低俗化。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重要作用,应该举着高尚的旗帜引领人们向前奔跑,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和迁就。
简陋的创作演出环境是民营剧团发展的瓶颈。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甚至没有排练场地,许多创作表演人员都是临时聘用,剧团在有演出任务时,临时召集人员,有演出时发工资,没有演出任务时处于“解散”状态,这种模式十分不利于戏剧人才的发展,也导致了民营剧团创作力量薄弱,基本没有创作力量,演出以现成的传统戏为主,演出地大多都以乡村为主,创作创新的能力整体上不足。戏剧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民营剧团面临的困境。因此,当下发展、壮大、规范民营剧团成为我省戏剧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民营剧团的发展应当充分尊重戏剧艺术规律,在剧目创作、市场培育、政策扶持和品牌塑造等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导。
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民营剧团的协调和管理。中国剧协成立的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延伸工作手臂,扩大服务对象范围,还举办专门针对民营剧团的戏剧展演和创作人才培训班,切实提高民营剧团的创作表演水平。省文联、省剧协也加大了对戏曲人才,特别是民营剧团戏曲创作人才的培训力度。一些民营剧团也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如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定西市大众秦剧团等,都已相应地成立了自己的戏曲人才培训学校,从娃娃抓起,培育戏曲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一批有知识、有水平、有经验、有情怀的民营剧团管理者、当家人不断成长,在他们的努力下,民营剧团一定会积极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满怀信心、攻坚克难,在希望的田野上饱吸雨露、茁壮成长。
相关新闻
- 2017-06-02临夏州首家民营博物馆落成
- 2016-01-18《甘肃民营》列入省图书馆收藏杂志
- 2015-01-19甘肃马家窑文化博物馆获亚洲十大民营博物馆杰出贡献奖
- 2015-01-19甘肃马家窑文化博物馆荣获亚洲十大民营博物馆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