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部分宝贝
原标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部分宝贝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
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
相利善剑册
小知识·关于简牍
人类文字书写的历史已经走过好几个阶段。当然,我们现在还在用纸笔书写,尤其在学生阶段,硬笔与纸张依然是主要书写工具,但职场人的书写方式早以电脑输入为主了。环视中国人的书写历史,从在龟甲骨头上刻字的甲骨文和在青铜器上铸字的金文到古代印刷书,再从传统印刷术到现在的光电信息技术,真正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简牍文化则是这个漫长历史中的一朵奇葩。
在笔墨诞生前,汉字书写工具主要是能够在龟甲兽骨和金石上镂刻文字的金属刻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石头或铸在青铜器上,文化的传播极为有限。笔墨诞生之后,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实用的文字载体便随之产生了,这就是简牍。
简是竹子削制成的竹片;牍是木头削制的木片,也叫札。二者统称简,用来书写文字。最初人们把文字刻在简牍上,用绳子连接起来,当时叫“简策”。丝织品发明之后,人们把文字写在帛绢上,名叫“帛书”。后人用“竹帛”代表史册和书籍。字写在帛绢上,自然轻便好用,但帛的造价成本太高了,人们主要还是用竹木做的简牍书写。所以,从西周到魏晋之际,在造纸工艺改进前大约1200年间,简牍是汉字的主要载体。后随着造纸术的进步,纸张的大量运用,简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遗迹。文/陈芊
小知识·汉简之乡
简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甘肃简牍具有出土时间最早、国内外影响最大、内容最为丰富、学科建设实力最强、研究成果最多等特点,是甘肃最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和重要文化标识。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奠定了甘肃简牍大省的地位。甘肃简牍又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总数的80%以上,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
除“医药简”外,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还先后出土了仪礼简、王杖诏令简,这三简统称武威汉简,其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书法价值在文博界都享有极高的地位,乃国宝级文物。 文/陈芊
相关新闻
- 2020-03-09甘肃文化丨2000多年前甘肃一位老中医的行医札记
- 2020-03-09不等
- 2020-03-09【滴水藏海】其实,从未一个人
- 2020-03-09永不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