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扛起责任使命 决战脱贫攻坚——2019年甘肃省“最美扶贫人”事迹摘登

20-01-10 08:50 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张兰琴

  原标题:扛起责任使命 决战脱贫攻坚 ——2019年甘肃省“最美扶贫人”事迹摘登

  李缘(右一)检查洛河流域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和河长制落实工作。 大河店镇党委供图

  黄瓜大棚里,王永杰(右一)和群众一起探讨产业发展。

  入户走访,与群众拉家常,是冯小明(左)每天必做的功课。清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心系群众 不负韶华

  ——记清水县土门镇梁山村党支部书记冯小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她是离贫困群众最近的人,扎根田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她是大山深处最勇敢的人,肩负使命,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她是梁山村里最忙的人,披星戴月,用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

  她,就是天水市清水县土门镇梁山村党支部书记冯小明。担任村支书6年来,身材瘦弱的冯小明带领贫困群众提振精神,挽起袖子,修村道、盖新房、办产业、谋发展,直到荒地都绿了,村子变美了,老百姓有盼头了,自己也变成了满身黄土的“女汉子”。

  新年伊始,梁山村的果园里,村民们忙着修剪、施肥、拉枝。冯小明也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果园里,跟大家一起探讨村里的发展计划。“我家种了10亩苹果园,已全部挂果,自己跑运输、孩子在开汽车修理店,收入稳定,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村民梁百祥说起这几年的变化,精气神都写在脸上。 发展产业让群众稳定致富

  梁山村位于清水县土门镇西部,距离清水县城约35公里,是全县6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山大沟深,村子分散,虽然只有梁山、白水沟、陈尧、蒲滩和冯湾5个自然村,但想要把5个村走一遍,需要两个多小时。全村324户群众,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13户。

  2013年,冯小明接任梁山村党支部书记,刚好赶上全国各地打响脱贫攻坚战。让梁山村的群众脱贫致富,成了她肩上最大的责任。

  “别说发展,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遇到下雨天,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人出不去,村子就像孤岛一样。”冯小明知道,只有先修一条路,才能让梁山村跟上外面的步伐。她和大伙儿一起努力,第二年,修通一条2.5公里长的水泥村道,梁山村结束了多年来没有通村公路的历史。

  村路通了,可脱贫致富的路还很远。梁山村群众长期以来靠天吃饭,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村集体经济薄弱,内生动力不强,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渠道。

  要致富,一定要有能够稳定依靠的致富产业。冯小明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把发展林果业作为增收的主导产业,按照“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的目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在梁山村建成果园3356亩。

  想方设法让群众过好日子

  村里的年轻人想去外面看看,却苦于没有文化、缺乏技术畏而不前。冯小明带领村干部,动员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许多人拿到了技能培训证,外出务工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冯小明动员有养殖愿望的农户从事养猪养羊,动员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光伏扶贫项目,通过发展富民产业,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125元,贫困户人均达到了3648元。

  为了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冯小明建起了“梁山村党员微信群”和“梁山村微信群”,在群里定期发布一些最新政策,特别是有关村里的工作计划,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2018年2月12日,冯小明参加了四川成都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面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从成都回来,带着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导,冯小明和梁山村的干部群众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动力和信心。

  冯小明清楚,脱贫攻坚越到最后阶段,越要响鼓重锤。她发动贫困群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稳定脱贫、光荣脱贫。在她带领下,大伙儿脱贫决心更坚定,村里建起了爱心超市、扶贫车间、村级卫生院,她还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鼓励群众到扶贫车间就业。

  鼓足干劲和群众一道奔小康

  “这几年,我们梁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修通了,新建了文化广场、农耕园。生活改善了,日子过得好”,年逾古稀的老党员陈永乾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截至2019年底,梁山村终于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村摘帽、户减贫各项考核指标,共脱贫208户89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6%,村集体经济收入5.464万元,一举摘掉了全村群众头上的贫困村帽子。

  “摘帽并不是脱贫攻坚的结束,我们的路还很长。”就在大伙儿为脱贫摘帽高兴时,冯小明却出人意料地冷静。她认为,虽然摘了帽,但梁山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仍需时间,巩固脱贫成果的难度还很大。

  压力大、工作忙,让冯小明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一下子瘦了七八斤,大伙儿看不下去,都劝她好好休息一下,可冯小明坚定地说:“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我不能休息,大伙儿也不能松劲。”冯小明和往常一样,奔走在田间地头,一边给群众带去最新的脱贫攻坚政策信息,一边用总书记新年贺词里的话给大伙儿加油打气。

  “虽然我们脱了贫,但我们肯定不会靠着墙角晒太阳了,我们还要跟冯书记继续努力奔小康。”看到冯小明瘦弱的背影每天忙个不停,梁山村的群众们心存感激。

  心系群众,不负众望。冯小明用她的满腔热情,带着梁山村的群众一道,迈开大步,走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

  做贴心人 办实在事

  ——记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永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寒冬时节,原本是农民最清闲的日子。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的新富中蔬菜贸易有限公司里却一派忙碌景象。3600吨产自本地的“花儿新村”牌精品黄瓜,搭上“一带一路”快车,远销中亚五国,端上外国人的餐桌。

  公司负责人杨学辉告诉记者,为了拓展产业销售渠道,新坪村成立新富中蔬菜贸易有限公司,注册“花儿新村”精品黄瓜商标,收购合作社社员种植的黄瓜,分拣筛选后销往外地,增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新坪村是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重建省内异地安置村,2015年8月从定西市岷县搬迁而来,全村595户群众,建档立卡贫困户达558户,贫困发生率高达94%。群众缺劳动技能、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脱贫攻坚异常艰巨。

  谁都不曾想到,一个从机关出来的70后干部,俯下身子一心帮扶,带领大伙提高收入,用两年的驻村,帮助519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55%,让这个“一潭死水”的小村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2017年2月,省发展改革委选派王永杰担任新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接到帮扶任务,王永杰满怀信心,第一时间就出发赶往新坪村。可是进村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群众谁也不愿意和干部多说几句话,他和帮扶队员入户走访,常常吃“闭门羹”。

  王永杰没有气馁,冷静地分析原因,移民群众来到陌生环境,没有产业,看不到希望,情绪不稳定也是正常。为了尽快融入群众、打开工作局面,他吃住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逐个查看贫困户资料,每家每户的困难都记在心里。就这样,驻村的前半年,王永杰成了村里最忙碌的人,甚至没有回过一次家。

  村里学生吴桂龙连续两年因为伤病耽误体育专业考试,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孩子没有上大学的命。”

  “不努力试试怎么知道结果?”面对被生活折磨的毫无斗志的一家人,王永杰为吴桂龙制定了康复计划,每天带他做治疗、吃饭、聊天,督促他学习,鼓励他参加考试。

  吴桂龙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一家人拉着王永杰的手激动地说:“感谢王书记,我们家这几辈人终于出了个大学生!”

  “我想让村里更多的孩子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大一寒假,吴桂龙回家主动在村里办起了辅导班,他要把扶贫干部王永杰带给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传递给更多孩子。

  “只有让群众打消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动起来脱贫致富。”为了让新坪村的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王永杰想尽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改善环境。

  在他的积极衔接下,相关部门落实项目资金5000万元,建设完善了村幼儿园、文化广场、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省残联为26名听力障碍群众免费安装助听器,为12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治疗;甘肃兴华助学基金会和教育部门对184名高中贫困生每人每年安排助学金2000元,直到高中毕业;爱心企业为小学、幼儿园各捐赠了一台纯净直饮水机,让孩子们喝上了更干净的水……

  看到这个省城来的年轻干部为村里做的一切,老支书蔡彦竖起大拇指,“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贴心!”

  要脱贫,只有信心还不够,产业才是扶贫的支柱。经过走访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论证后,王永杰和驻村干部提出,把当地成熟的日光温室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培育。为解决日光温室建设土地问题,王永杰和帮扶队反复入户动员宣传,全村95%以上的群众同意流转土地,两年建成日光温室585座,每座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成效显著。

  为了丰富脱贫产业类型,王永杰和镇、村干部争取农牧部门项目资金,建成一座标准化养殖场。针对扶贫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王永杰帮助村里成立了蔬菜贸易公司、种养合作社,动员199户群众入社、259户群众购买了农业保险。为了跑销路、打市场,王永杰带着村干部到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中天羊业公司等处衔接,为新坪村搭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养业发展模式。

  短短两年时间,新坪村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发展,产业覆盖率高达99.8%,新坪村大变了样。王永杰也因此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先进帮扶队队长”的荣誉称号。

  2019年6月,王永杰的驻村任期届满。面对群众的盛情挽留,他久久不舍离开。为了保证脱贫持续有效,省发展改革委安排王永杰继续驻村,督促新坪和邻近的富坪两个移民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项目建设。王永杰继续奔波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干字当头 践行誓言

  ——记徽县大河店镇党委书记李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徽县大河店镇,是全县最穷的地方之一,全镇2230户群众,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了815户,17个行政村有1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就有4个。

  千百年来,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仿佛将山里和山外分割为“两个世界”。脱贫奔小康,对于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来说,难如登天。

  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所幸,大河店镇在脱贫攻坚最关键时刻,遇到了一位愿干事、会干事的“领头雁”,使这个一度“穷出名”的地方,借着脱贫攻坚的春风,换了一幅光景。

  今年42岁的李缘,从大河店镇镇长到镇党委书记,已干了6个年头。作为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李缘面对贫困大胆创新,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探索“三变”改革,发展乡村旅游,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个“村村有产业、户户致富忙”的美丽奋斗故事。

  苦干,做强致富产业

  大河店镇是徽县的重点扶贫片区,看到破败不堪的村子,面对可想而知的困难,李缘狠下决心: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决战脱贫!

  山大沟深、信息闭塞是大河店镇先天的劣势,但植被茂密、地广粮多又是不可多得的发展优势。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的优势,发展适合大河店镇的致富产业,让乡亲们实现稳定脱贫?这是李缘连做梦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村一村调研,一户一户谈心,经过分析,李缘大胆提出“各村炒菜、全镇凑席”的发展理念,在适宜种植的村子发展订单油菜、玉米制种,在坡陡地少的村子发展黑猪繁育、中蜂养殖,探索“党支部领导的集体+个体混合经济”带贫模式,在全镇17个行政村建立村集体控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李缘不断实践,解决了“怎么变”“变什么”的难题,保证了资金有来源、改革有动力、农民有发展,不仅促进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快速增长,而且将各方力量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促进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合力。

  以党建促脱贫,成功打响了“青泥黑猪”“龙崖老巢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李缘带领大家电商销售,让大山里的黑猪肉在网上供不应求,每头出栏的“青泥黑猪”平均利润达到1500元左右,村民们笑着说“咱大河店的猪卖到了牛价钱!”

  选对了路子,产业发展势不可挡。大河店镇运行良好的合作社有23家,种植、养殖、乡村旅游都有涉及,全镇8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不同入股方式,已连续三年从合作社拿到分红。

  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提振了致富信心,增强了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群众基础。

  会干,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种养产业扶贫效应的凸显,大伙心越来越齐,曾靠着墙角不愿动的村民,开始热衷村里修路、挖沟、打扫环境卫生和关爱孤寡残疾的事。村子干净了,群众文明了,李缘看着环绕四周的青山,又有了新的想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河店镇既没有工业,也没有污染,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李缘带领大家致力于扮靓“绿水青山”,刷新“颜值经济”,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特色、旅游为载体,把全镇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每个村庄当作景点来设计,把每户人家当作小品来改造。

  “这是大自然馈赠给大河店群众的礼物,不利用多可惜啊。”李缘说,“我们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这里,借着乡村旅游,为群众脱贫致富加一把劲。”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李缘将“会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要求全镇尊重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的原始美,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塑造村庄品牌,让山区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年下来,昔日的穷山沟变身成为美丽村庄,贫困群众纷纷建起农家乐和客栈,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三泉村和青泥村早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明星村。2019年,来大河店旅游的游客达12万人次。

  实干,做优扶贫互助资金

  大河店镇是全省村级互助社的发源地。发端于文池村的扶贫发展基金会经过十年的不断创新,已发展成为扶贫互助社,成为群众拔穷根的希望所在。所谓互助资金,就是财政投入一定扶贫资金,与农户自有资金放在一起,由农民自己管、自己用,在互助协会内滚动使用。

  “我们入股,成本收不回来咋办?”,“自己的钱被村干部花了咋办?”刚开始探索扶贫发展基金时,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李缘从没打过退堂鼓,因为他一心想要群众脱贫。

  为消除农民困惑,李缘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在试点村驻村,走进农户家里答疑解惑。随着试点经验不断推广,互助资金让贫困户尝到了“借鸡生蛋”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了李缘口中的“草根银行”。

  李缘深有感触地说:“群众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互助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资金难题,我对它充满信心。”

  裤腿沾满泥土,熟稔地干着农活,走村串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有了这样一个想干事、会干事的“李书记”,大河店镇群众事事都离不开他。

  但在妻子眼里,李缘回来就睡、吃饱就走,完全像个“住店客”。看着丈夫起早贪黑地奔波,妻子不忍抱怨,她深知丈夫心里装的是大河店镇的每一个贫困群众。

  对此,李缘常感歉意。但想到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还需要很大的精力去巩固,李缘认为,带领群众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让大伙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永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最美白银四月天!黄河石林自驾游四条精品线路发布 最美白银四月天!黄河石林自驾游四条精品线路发布
  • 四月书香润陇原| 甘肃少儿出版人的战“疫”答卷 四月书香润陇原| 甘肃少儿出版人的战“疫”答卷
  • 天水市市场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召开 天水市市场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召开
  • 天水市开展反恐防暴处突实战拉动演练 天水市开展反恐防暴处突实战拉动演练
  • 天水召开开展“脱贫攻坚视觉贫困专项整治月”活动视频会 天水召开开展“脱贫攻坚视觉贫困专项整治月”活动视频会
  • 手绘|疫散花开,英雄归来!这些举动很暖心 手绘|疫散花开,英雄归来!这些举动很暖心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张家川:设施农业助村民就地增收致富(图)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张家川:设施农业助村民就地增收致富(图)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麦积区:扶贫产业园让贫困户陪读务工两不误(图)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麦积区:扶贫产业园让贫困户陪读务工两不误(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文化旅游实训室设备
2   陇西县双泉镇人民政府巷道硬化项目采购
3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4   张掖市公安局综合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改造
5   清水县教育局清水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
6   “云·看兰州”之故城时光- 趣谈老城门
7   永昌县职业中学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
8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   兰州财经大学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实验室
10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两个校区绿化养护服务
11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两个校区绿化养护服务
12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两个校区绿化养护服务
13   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推出线上讲解
14   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春季林果科
15   最美白银四月天!黄河石林自驾游四条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