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三冬暖——全面深改的兰州“民生就业360”样本
新华社兰州12月19日电 题:雪中送炭三冬暖——全面深改的兰州“民生就业360”样本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许多就业困难人员依托“民生就业360”就业服务品牌,在职场找到自身价值,切实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出的民生红利。
从“扯‘闲篇’”到“谈业务”
黑色大衣,红围巾,略施粉黛。年底将至,工作繁忙,45岁的苏晓霞却精神满满。几个月前,她还是倦懒模样,随便套一身衣裳,“晒着太阳和院里的老大妈扯‘闲篇’”。
变化来自今年5月社区工作人员的一次“牵线”。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街道亚太社区就业专干董淑萍在工作群中发现了一条就业信息:招出纳。“这不是苏姐的专长吗?”董淑萍马上联系了辖区居民苏晓霞。
苏晓霞读大学时学会计专业,曾在职场打拼。一系列的家庭变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2008年孩子出生后,我就辞职了。除了带孩子,还要照顾3位老人。家里的收入全靠在外打工的丈夫。”回想母亲患尿毒症、婆婆患白血病、孩子尚小的那几年,苏晓霞连连叹气。
现在苏晓霞能脱开身了,找工作却成了难题。“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敢想。在家宅了10年多,人都散了神。聊的是家长里短,人越活越像‘大妈’了。”她说。
苏晓霞的情况,董淑萍是一点一点知道的。作为就业专干,她常常要走街串巷,了解辖区居民的就业情况。“刚入户时,苏姐不愿意吐露心声。后来慢慢熟悉,才知道她是学会计的。”她说。
经过面试,苏晓霞回归了阔别已久的职场。“人有了存在的价值,精神头儿一下起来了。”她说。
工作也打开了她的社交圈。“以前看老同学发展得好,自己却待在家里,很少与他们联系。现在和‘失联’的老同学重新联系上了,大家干同一行,常常聊业务。”
“苏姐变年轻了。看到她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我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心里舒坦。”董淑萍说。
下笨功夫“打捞”就业供求信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如何通过改革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摆在城关区就业服务中心面前的重要课题。“民生就业360”就业服务改革,是破解就业难题的一把钥匙。
城关区是兰州市的主城区,人口密度大,常住人口超过143万人,外来流动人口45万多人。城关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侯舜元介绍,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以“民生就业360”为载体,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使公共就业服务从宏观式服务向标准化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就业困难人员是一大重点。城关区就业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谭超说,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少,有就业的愿望,但找不到就业的门道,也缺乏走出去的信心。当地依托就业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动员200余名就业专干,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寻找就业信息。
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就业线索,就业专干常常“扫街”。董淑萍说,去店铺采集招工信息后统一免费发布,解决了店主自行招聘量小面窄的问题。就业专干长期走访辖区居民,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个人特点,把岗位带到群众家里,既温暖了人心,又鼓舞了精神。
“都是笨功夫,但确有实效。说到底还是工作做细了。”董淑萍说。
延伸触角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培训
近几年,兰州市城关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对接、创业经验分享等,提升就业困难人员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发展中,享受发展的红利。
茶艺培训。(亚太社区供图)
如今,职业技能培训也出现了新面貌。茶艺、美甲等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项目,受到就业困难人员的欢迎。“今年我们社区就办了4次免费培训,每期15天、参训人员约30人。现在已经有2人开起美甲小店了。”董淑萍说。
“对就业服务机构来说,最重要的是有服务意识,要以人为本。”侯舜元说,除了让就业困难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外,还要做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其改变陈旧就业观念,避免“坐享低保”,树立拼搏奋斗的理念,积极融入社会。(完)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