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条搅动团队的“鲶鱼”——记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颜嘉逸
原标题:做一条搅动团队的“鲶鱼” ——记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颜嘉逸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晨 文/图
颜嘉逸老师,现任城关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城关区教学研究室主任,甘肃省特级教师、陇原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兰州市领军人才、金城名师、兰州市教书育人楷模、兰州市优秀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始终注重自身修养和学识的提高,满怀爱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有着坚定的教育梦想和教育执着。2019年4月,被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
理念引领:
辐射带动教师队伍发展
颜嘉逸老师经常与团队成员聊到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生性喜静不好动,导致绝大部分沙丁鱼在运输中途就会因窒息而死亡。可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因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四处游动,加速了沙丁鱼的游动,同时也加速了鱼箱水流,增加含氧量,沙丁鱼缺氧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从教28年以来,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梦想,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与更多的教育同行分享,努力激发群体的活力,推动区域内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做“一条搅动教师团队的鲶鱼”。
自2012年起,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颜嘉逸老师先后正式挂牌成立了区级、市级、省级数学名师工作室,并在皋兰县魏家庄小学、天水武山县建立了二级工作室,她带领着区域内100余名一线青年教师,在相互鼓励、平等对话中一致追寻“理解儿童理解数学”的教育目标。
在教师队伍成长的探索道路上,颜嘉逸老师不仅注重本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和辐射,更重要的是引进省外、全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她的积极筹划下,2019年初建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城关分站”,为城关数学教师搭建与全国特级教师团队间的教研交流平台,提升了区域内教师的学科见识,研究与探索骨干教师成长规律,从而造就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
颜嘉逸老师的团队针对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融入有关“儿童数学教育”的教育观,率先进行“生本教育”教学尝试,探索“培养学生开展以项目、问题、询问为基础的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学习能力。同时,她经常组织开展团队研修活动,与青年教师评课、磨课,将自己对于教育深入的解读,以及对儿童数学学习独到的思考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并鼓励他们亲自去探索、研究。”在一次有关《圆锥的体积》教学团队研讨活动中,颜嘉逸老师认为上课时要追求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也是颜嘉逸老师所追寻的,在“知识”和“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又见知识又见人”的理想课堂教学。
在颜嘉逸老师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不断追寻学生有效参与、能力有提升、目标达成度高的高质量课堂要求,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工作室中多位成员都已成长为省、市、区小学数学的骨干力量,每位团队成员所取得的成绩,无不饱含颜嘉逸老师多少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也饱含着她睿智思想的奉献。她期望,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鲶鱼”力量,努力增强教师队伍发展的推动力。
坚守初心:
为儿童后续发展奠基
对小学数学教育而言,不能只对题目的对错负责,更要为儿童后续学习发展积蓄力量。因此,颜嘉逸老师的团队坚持把“理解儿童理解数学”作为追寻的教育目标。“读懂儿童的困惑、读懂儿童的思维、读懂儿童的经验”“把握数学本质、遵循数学教育规律”,这是她对团队每位老师的要求,倡导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实现深度学习。
在颜嘉逸老师的工作室承担的一次“送教下乡”活动的前期磨课中,考虑到是观摩课,很多老师担心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合作意识不强等因素,对设计操作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会影响课堂进程和效果提出了异议。
可是颜嘉逸老师说:“我想通过这一堂课,让听课的每位教师都能思考:不能因为学生的能力差我们就回避这个问题,应该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课堂。我们应该做这样的尝试。”
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此次观摩课非常成功,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听课教师对于这种教学方式非常认可,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颜嘉逸老师主持省级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高阶问题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利用前置性小研究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的探索》等均顺利结题,并荣获优秀成果奖;多次荣获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先后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编秦安路小学校本教材《思维拓展与训练》《成长记录与评价》,并正式出版。
相关新闻
- 2019-10-22一位眼科医生的职业情怀——记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王玉瑾
- 2019-10-15全力守护群众健康——记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李盛
- 2019-10-15一位女教师的25年 ——记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岳小芳
- 2019-08-27书法是“写人”的过程——记兰州市首批“青年专家”郎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