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器乐讲故事,《玄奘西行》是世界首创
原标题:用器乐讲故事, 《玄奘西行》是世界首创
10月26日-29日,中央民族乐团将在我省兰州举办大型“民族音乐文化周”演出活动。届时,由中央民族乐团创作的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和大型民族音乐会《陇上新时代》将在甘肃大剧院上演。甘肃籍作曲家韩兰魁、张旭儒也专门为这次演出创作了《黄河母亲》《禹河的歌》等作品。
姜莹,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的编剧、作曲、总导演。10月22日,在甘肃大剧院举行的中央民族乐团2019年“民族音乐文化周”发布会现场,记者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80后美女作曲家。这次她携带《玄奘西行》来到兰州,以这部具有国际殿堂级水平的剧目开启了大型民族音乐文化周的帷幕。
作为一名80后青年作曲家,姜莹从7岁开始接触琵琶,对民族乐器情有独钟,16岁便开始尝试作曲,201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作曲硕士学位。姜莹说,2013年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后,她就萌生了用民族器乐讲故事的音乐想法。作为中央民族乐团的年轻一代,创新理念和精神追求促使她大胆探索和开启一片新的领域,2015年她下决心全力投入《玄奘西行》的创作。
作为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自2017年首演并启动全球巡演以来,复演达到60余场。姜莹说,国内大多数舞剧或者音乐剧的音乐形式多以播放录音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乐队成本,就算复演100场,成本是可控制在20万元之内的,但《玄奘西行》的音乐表达形式相当于大歌剧的量,100位演奏家现场演奏,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是仅有的,演出60余场简直是个奇迹,国内至今没有任何一部歌剧可以超越此高度,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记者:用音乐讲述故事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比如《十面埋伏》《梁祝》等,这部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乐剧与之前的音乐作品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姜莹:之所以定义为“民族器乐剧”,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族器乐作为表演主体来讲述完整戏剧故事的剧种。以前的作品是以器乐演奏配以文字提示达到讲述故事的目的,但《玄奘西行》最大的首创在于让演奏家扮演戏剧角色,通过器乐把故事“演出来”。这也是《玄奘西行》作为世界首创的“器乐剧”的定义和独特性。
记者:最早萌生用民族器乐来讲述戏剧故事时,如何选定题材切入点?
姜莹:在选定题材时,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丝绸之路上,因为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都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既然是器乐剧,自然一定要选一个与器乐关联且有故事可讲的题材,思来想去,大唐高僧玄奘作为人物主线贯穿全剧最为合适。玄奘从长安出发最后到达天竺,他所经历的一切,包括了民族、宗教、地域、音乐、人文等等,为这部剧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记者:敦煌器乐复原过程是怎样的?
姜莹:在2013年筹备《印象国乐》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复原制作了,之后在《又见国乐》当中都有复原后的乐器展现,但那时的展现方式单一,只是介绍了敦煌壁画中出现的乐器,没有真正参与融合进作品中去,直到《玄奘西行》才真正地融了进去,将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与玄奘大师西行相结合,把敦煌文化充分表现出来,舞台呈现相当于一幅复活了的敦煌壁画。
记者:《玄奘西行》共有15个章节,你最满意的是哪一部分?
姜莹:每个章节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哪个章节无法感动自己或者没有惊喜的话,我不会随便呈现出来。对我来说15个章节就像15个孩子一样,无轻重之分,每个章节侧重点不一样,每个章节的完美凝结才能达到预期的高度。
记者:《玄奘西行》中的乐器可谓琳琅满目,观众一定很好奇到底有多少种?
姜莹:可以总结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当今民族管弦乐队常用乐器,其中汉族传统乐器有笛、笙、筝、埙等;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乐器有扬琴、琵琶、胡琴、唢呐、筚篥等。第二类为敦煌复原乐器,排箫、龙凤笛、连花阮、五弦琵琶、瑟、箜篌、细腰鼓等。第三类为新疆传统乐器,包括维吾尔族乐器、哈萨克族乐器、塔吉克族乐器。第四类为印度传统乐器,有班苏里笛、印度唢呐、萨朗吉等。这部剧里一共有73种不同类型的乐器。丰富的乐器普及,让观众在看故事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器乐文化,这也是这部剧目之所以能称为“民族器乐剧”的匠心所在。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纪敏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