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有序有效
原标题:【脱贫攻坚奔小康】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有序有效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从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
“十三五”期间,我省对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12个市州70个县市区,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1734个,新建安置住房11.44万套。截至2019年3月底,安置住房已竣工9.9万套,竣工率86.5%;搬迁入住39.7万人,入住率79.4%。全省有11.09万户建档立卡群众签订旧房拆除协议,拆除旧房2.3万套,宅基地复垦及生态恢复1.8万亩。
组织实施: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
为全面落实甘肃省级统一领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体系,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1+4”工作方案,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目标、资金来源、支持政策、项目管理、融资平台运行、后续产业发展、成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规范。市县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市县从项目规划、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到脱贫退出全程负责到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针对土地审批、招投标、资金拨付和建材保障等关键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落地,切实简化审批程序。指导“十三五”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70个县区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全面建立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每个安置点、每个工作环节都排出目标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倒排工期、正排工序,紧紧咬住按规定建设安置用房、搬迁入住和稳定脱贫的目标,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好建设项目进度滞后、后续产业不精准和拆旧复垦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实施联动推进机制,部分县区存在的进度滞后、征地资金不足等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项目实施和群众搬迁入住进度明显加快。
截至目前,2016年、2017年全省下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住房已全部竣工,群众全部入住。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入住”的要求,2018年计划建设的603个集中安置点住房全部开工建设,住房竣工2.49万套,竣工率62.4%;搬迁入住7.6万人,入住率42.5%。
产业助力: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成不成功,既要看房子有没有盖起来,贫困户有没有搬进去,更要看搬迁后有没有产业支撑和就业保障,群众能不能脱贫。省发展改革委报请省政府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各县市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搬迁群众逐户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纳入产业到户扶持范围,通过特色种养、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公益岗位、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就地就近就业,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
对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主要从事种养业的搬迁农户,探索实行“政府投资、集体所有、主体经营、带动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比如,定西市安定区积极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将后续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当地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有效解决了搬迁对象后续发展和增收问题。
对利用国有农林场和新开垦土地作为安置用地,整乡大规模集中搬迁的群众,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比如,武威市古浪县依托黄花滩和生态绿洲小城镇安置区,整村整组搬迁南部山区贫困群众3.6万人,初步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搬迁群众收入显著提高。
对依托城区、中心镇、旅游景区和产业园区安置的农户,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如张掖市民乐县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工业产业园区+食用菌产业园区+就业”的模式,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就业门路。
对依山就势改善条件的群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和区域性特色产品,拓宽增收渠道。如陇南市把互联网作为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的重要载体,通过电子商务将优质农特产品与省内外市场有效对接,帮助搬迁群众拓展市场、提高收益。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已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扶持16.6万人,发展劳务经济扶持8.97万人,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2.5万人,资产收益扶持6.43万人,社会兜底保障扶持1.38万人,其他方式扶持2.33万人,有效推动了搬迁群众增收脱贫。
重点督查:访民情、听问题、保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项目工程实施到位,省发展改革委针对搬迁对象是否精准、安置点选址是否合理、住房建设面积是否超标、住房工程质量是否达标、群众搬迁入住情况等重点问题,抽调委内各处室青年骨干33人,成立了十一个督查组,从3月下旬开始,对其负责的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所有集中安置点情况等进行督查。
“为确保督查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只重实效,这次的督查组由主要处室副处长带队,平均年龄仅有33岁,年龄最大的39岁,年龄最小的26岁,多为近年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干部。充满活力,干劲十足。”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定西市贫困面大,1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共359个,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仅安定区就有136个集中安置点,分布在17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从3月25日开始,定西督查组对定西市各县区进行全面督查,连续二十多天车辆累计行驶了近2000公里,督查组成员整理各个督查组问题记录30多页1.5万字。庆阳北部环县等地沟壑相连、梁峁纵横、丘陵起伏,安置点之间往往要翻过几道山梁,庆阳督查组成员在近40天时间里,累计行程达8000多公里,日均280公里,足迹遍及庆阳市71个乡镇192个安置点。
其他9个督查组也无例外,分头走访群众,挨家挨户统计搬迁入住率,查看房屋建设套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询问工期安排……12个市州、70个县市区、2000多个项目点,督查组无死角、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梳理出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下一步,各县区将对照问题清单,迅速行动,逐一查找根源,逐项做好整改落实,确保易地搬迁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相关新闻
- 2019-05-12【脱贫攻坚奔小康】定西探索“生态+扶贫”用水机制
- 2019-05-10东乡: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回收、续贷工作有序推进
- 2019-05-10瓜州:养好“扶贫牛”奔上“小康路”
- 2019-05-10东乡:健康扶贫为群众除“病根”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