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标准化生产扶持品牌建设强化服务质量完善监管体系 兰州市瞄准四大领域推动质量创新
原标题:坚持标准化生产扶持品牌建设强化服务质量完善监管体系
我市瞄准四大领域推动质量创新
中国甘肃网10月9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蒋凌) 据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民幸福比例达54.94%,荣登“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第五名。
截至2017年底,全市工业产品国家抽查合格率91.7%,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96.9,重点食品抽检合格率98.2%,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100%;房屋、市政、水利、交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68.9%,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市民质量满意度81.89。
时光荏苒,仿佛一转眼,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年,四十年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从日常消费到特种设备,从名牌产品到标准化生产,“质量”这个词好像无形的指挥棒,在有形的生产生活中,引导着兰州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也默默地改善着老百姓的生活。一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改善民生,提升百姓质量获得感”的工作理念,着力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领域推动质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推进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近日,记者走进市质监局、市场和企业,走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部分消费者,对我市这四十年来质量提升为大家生活带来的改变进行了了解。
标准化工作助推农业发展
走近李学清家,是一排崭新的封闭式砖混结构房屋,房屋共有12间,大概280平米多,其中有一间是车库。村里虽然有公交,但自己还是花12万元购买了一辆哈弗H2,“现在的生活和城里基本没什么区别,该有的都有,家电、汽车,样样俱全,我们吃东西比以前更丰富、更绿色、更环保。”李学清介绍到。
将标准化工作瞄准精准扶贫,以标准化示范区带动蔬菜产业,实现产业精准扶贫,这是榆中县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项扶贫富民政策,也是使很多大山深处像李学清这样的村民得以脱贫致富的最主要原因。清水沟村去年兰州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近4万亩,户平均收入5万多元,已成为全县兰州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大村。而李学清家今年标准化种植蔬菜10亩,年纯收入7万元。
“要是没有标准化助推蔬菜种植,还真不知道村里会是什么样”李学清感慨道。榆中县新营镇清水沟村属于南部二阴地区,此地海拔高,气候阴冷,不适合庄稼的种植。在本世纪初以前,该村村民主要种植苞米、大麦、土豆等杂粮,但在高山湿寒的环境下,苞米、大麦等农作物长势差,种植的土豆毒性大,人不能吃,牲畜吃了有时中毒呕吐不止,不少村民一度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李学清回忆道,那时全家六口人,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玉米面,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为了生计自己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生计。后来政府提倡蔬菜种植产业,有些村民种植蔬菜得到甜头,大家纷纷跟风,李学清也放弃打工回到家里种植蔬菜。但那时种植方式粗放,没有统一标准,为了追求产量他一亩地施肥近千元,大量喷洒农药,产出的菜产量反而低,农残严重超标,要么价格极低,要么没人要,严重影响了他的种菜的信心。
2007年以后,榆中县质监局、农业局先后在这一区域开展了甘蓝、芹菜、菜花等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农业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讲解农业标准化技术,将培训班延伸到家家户户,李学清就是受益者之一。一年下来,自己卖菜收入近三万元,李学清内心狂喜。从此,他开始钻研标准化种植技术,几年下来,几乎成了半个标准化种植专家。附近村民看到标准化示范区带来的好处,纷纷前来取经。全县标准化示范区得以大面积推广,从刚开始的几千亩发展到现在30万多亩。“在农业标准化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进一步探索,我们提出以‘标准化+集团+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提高了标准化水平,为农户提供了技术保障,保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户销路难题和土地富余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农民也学到了专业种植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
标准是质量的准绳,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近年来我市坚持标准引领,建立健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深入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完成13项城市管理标准、8项管理规范起草工作,完成16项地方标准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居民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标准化,截至目前,我市企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00余项、行业标准227项、地方标准132项;5个国家级、9个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我市。
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先后出台了《兰州市发展经济奖励实施办法》、《兰州市建设工程“白塔奖”评选办法》、《兰州市政府质量奖评选管理办法》以及《加快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兰州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兰州市开展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引导扶持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品牌培育、申报、保护等各环节的工作,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领域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个,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6个,提名奖3个,占全省的45%;中国驰名商标17件,占全省的24.3%;甘肃省著名商标186件,占全省的19.2%;甘肃名牌产品101个,占全省的20.4%;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个,绿色食品112个、无公害农产品177个,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299个,占全省的18.4%;累计获得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12项、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奖”98项;拥有“中华老字号”企业5家,评定星级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47家,A级景区29家,品牌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质量发展,安全是前提,发展是关键。我市在推进质量发展工作中,始终坚守质量安全底线,以食药安全、肉菜安全、工程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不断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保障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大力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在农产品方面,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建立健全进销台账,产品检测、信息公示、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及监督、通报等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92个,实现对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及监测信息全收集,并与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在食品药品方面,制定兰州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会商、举报奖励、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等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市23495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纳入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施可追溯监管。在特种设备方面,加快兰州市电梯安全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推进老旧电梯安全评价工作,开展电梯维保单位专项检查,规范电梯维保行为;试点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探索建立双重预防机制。
市民获得感显著提高
“近年来,在深入推进质量发展、创建质量强市过程中,我市坚持问题导向,乘势而为,大胆探索,着力解决大气环境质量、交通出行服务等市民反映强烈的质量问题,‘治污染、畅交通’取得突破性进展。”该负责人如是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市生活环境的提高也越发明显。据介绍,我市探索制订《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固化和规范治污举措,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长效治污机制,为全国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兰州经验”。2015年12月,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我市应邀参加巴黎世界气候大会,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2016年6月,我市受邀参加中美气候峰会并做交流发言;2017年6月,我市印发《兰州市2025年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全力建设低碳城市。目前,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度排名稳定退出全国空气重污染十大城市行列,摘掉了多年来“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的“黑帽子”。2017年4月,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甘肃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兰州市坚持综合治理、精准施策,实施减排、压煤、抑尘、控车、增容等铁腕治污措施,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敢于动真碰硬,强化督查问责,先后对工作不力的60余个单位和950余人实施效能问责;2016年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PM2.5(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5%以上,优良天数增加50天;以较小投入取得显著环境效益,成为全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典型。”
“2013年冬季供暖期以来,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逐年下降,这是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市民获得感’的真实写照。”该负责人如是说。同时,市委、市政府将“畅交通”作为又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提出举全市之力实施路网畅通、公交优先、智慧交管、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坚决打赢治堵攻坚战,提高市民出行服务质量。
相关新闻
- 2018-10-09旖旎夜景,点亮兰州的城市温度
- 2018-10-09旖旎夜景,点亮兰州的城市温度
- 2018-10-09外地游客遗失手机兰州警方迅速找回
- 2018-10-09兰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出炉 新建住宅停车位100%配建充电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