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天祝县生态移民种植藜麦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原标题:3万亩“洋庄稼”播种新希望
天祝县生态移民种植藜麦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田间种植的藜麦。
村民新居。
当地干部介绍香菇产业。
初夏五月,一场雨雪“惊艳”了祁连山脚下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离县城36公里的松山镇,3万亩藜麦沿着松山古道逶迤向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2017年,该县试种藜麦成功。自此,被喻为“洋庄稼”的藜麦和小香菇等特色农产业,为当地生态移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新房子
5月21日上午,天祝县境内雨雪交加,松山镇徳吉新村,整齐的新农村坐落在天景(天祝—景泰)公路两旁,一块块整齐的田地里,幼小的藜麦迎着风雪透出骄傲的绿色。
“德吉新村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主要安置了东坪、大红沟、赛什斯等8个乡镇51个村的移民群众,已搬迁入住894户3907口人。”松山镇党委书记张学俊向记者介绍,政府给予每户移民平均8万元左右的住房补助,剩余款项由住户自筹或精准扶贫贷款支持。
“以前走路难、吃水难、看病难……”惠玉珠老人说起以前的生活环境,感叹不已,现在一家六口住上了95平方米的二层复式房,幸福感满满。住新房后,老伴徐永兰总是闲不住,东掸掸,西擦擦,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
“书记,这么大雪,你来了,快坐!”看到县委书记张发基进来,老两口起身让座,并拉起了家常。书记来得勤,村民就像见到邻居一样。张发基说,为实现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的目标,天祝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移民群众安全用水、搬迁资金、增收产业、社会管理等问题,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新产业
光住新房子是不够的,移民群众的收入问题怎么解决?这是群众和政府共同关心的大事。
“采取产业先行的措施,政府给每户配套建设大棚一座,可以种养殖。村(牧)民原有土地流转费用也是一笔收入,还可参与藜麦的种植及田间管理等打工挣钱。”张发基介绍,当地新引进的小香菇产业已初具规模,每座大棚栽培香菇可收入3万多元。
不光小香菇成了大产业,去年天祝县还引进企业试种藜麦取得成功。“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5000亩藜麦总产值达600万元。”据介绍,这种只适合于高原山区种植的奢侈庄稼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000多年食用和种植史,被古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
藜麦也因其独特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太空宇航员安全理想的食品。由于市场对藜麦保健食品的需求大增,藜麦价格一路飙升,国内网店售价高达每斤40多元。
今年松山镇已落实种植3万亩藜麦,力争2020年达到10万亩。为了发展壮大藜麦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县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对种植户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
新希望
“以前我们卖几只羊,种点土豆,一年下来收入微薄,没想到这种以前从没听过的洋庄稼给我们鼓了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位当地藜麦种植户说,藜麦产业让他们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以前担心搬迁后收入没着落,没想到比以前收入更高,致富路子更广了。
天祝县对藜麦产业大力扶植,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对种植户和企业的补贴政策。“农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运行模式,让新农业产业成为新希望。
自汉武时,松山镇就已驻牧开垦,成为通往河西的一条便道,史书称“松山古道”。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松山古城池,怀揣的不仅是一段如烟的历史往事,更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正着力打造藜麦特色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还将推进农家乐、牧家乐等特色旅游发展,让新观念带来新变化,新产业带来新希望。
文/图 首席记者 张学江
相关新闻
- 2018-05-17武威天祝县松山镇移民点藜麦种植基地
- 2018-05-17提升文明指数 塑造文明形象——武威市天祝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见闻
- 2018-03-01【生态聚焦】 让祁连山焕发新容颜——武威市天祝县生态环境整改见闻
- 2018-03-01【生态聚焦】 让祁连山焕发新容颜——武威市天祝县生态环境整改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