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品唱响梨花之都
原标题:文化精品唱响梨花之都
本报记者 牛占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觉得这个政策特别好!搞好农村文艺活动会改变我们农村的风气,让大家的素质越来越高,我们就会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里生活劳动。”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翔舞艺术团团长杨增东高兴地说。
10月25日,当记者走进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委会时,文化活动室里传出欢快的歌声,歌声传遍了整个村庄。一首熟悉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出了老百姓对党的深情。据杨增东介绍,该村组建由老年人组成的艺术团,舞蹈队所有成员年龄在50岁到70岁之间,大家一有时间就在村部提供的文化活动室唱歌跳舞。
兰州市皋兰县,自西汉置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为陇上首县,有着“名藩自古皋兰”的说法。皋兰文化底蕴深厚,从古到今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培育了大量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太平鼓之乡、兰州鼓子之乡、世界第一古梨园等美誉。
近年来,皋兰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深入开展“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突出了群众首创、群众参与,把群众变成演员、把看客变成主角,形成了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石洞镇庄子坪村翔舞艺术团由53岁的团长杨增东于2011年组建。杨增东说:“刚成立那会,每家的老人都不让年轻媳妇来团里唱歌跳舞。后来我和几个老伙伴挨家挨户上门作思想工作,慢慢地来的人多了。艺术团发展到现在变化特别大,每天晚上,全村人围在这个院子唱歌跳舞。村里的风气也变好了,原来不孝敬父母、公婆的媳妇们也都变成‘好媳妇’了。”
魏春荣被姐妹们选为教练,她说:“现在政策好了,我们农民的生活好了。经常跳舞,原来的腰腿疼痛现在也不疼了。每天来艺术团排练,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给姐妹们教跳舞自己很有成就感。”
如今,在艺术团的带动下,村上爱好吹拉弹唱、舞蹈的村民都聚集在一起,村民们把唱歌变成了一种爱好,一个传承家教、家风,尊老爱幼道德教育的平台,这也成了庄子坪村的一个“文化品牌”。
谈到“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皋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吴泰介绍说:“现在村上打麻将的少了,全村的社会风气更好了,整个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了。‘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积极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乡村建设为文化阵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通过文化元素发挥了文化育民、文化惠民的作用,提升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树立了皋兰农民的文明形象,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皋兰凝聚了精气神儿。”
目前,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基层文化协会总数达到81个,其中综合性社团20个,单项社团61个,各类协会登记会员4000多人;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8人、市级14人。
“一村一品”文化工程的创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由“看客”变为参与者、亲历者,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卖“软儿梨”的什川大妈、跑运输的秦腔票友、种大棚的书法家、卖酥饼的小提琴手等一大批草根明星和乡村艺人活跃在农村,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城乡文明创建水平,群众在参与活动中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了“敬老爱幼好儿媳”、“环境整洁新农村”、“平安和谐好村庄”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展现出健康向上文明的时代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群众通过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推动了群众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具有经济头脑、法制观念、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遍布城乡,成为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动力。
相关新闻
- 2017-11-09甘肃省博物馆邀您一起聆听秦国文化
- 2017-11-09兰州理工大学举办彩陶文化体验活动(图)
- 2017-11-09文化部专家为兰州市文化产业“把脉开方” 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喜获创建“金点子”
- 2017-11-09李荣灿在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时强调 紧盯薄弱环节聚焦重点任务力争明年兰州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