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成果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甘肃玉文化遗址得到充分肯定(组图)
成果发布会现场(会务组供图)
中国甘肃网10月30日讯 (本网记者 宋芳科) 华夏文明的探秘之行,玉石之路的发现之旅。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和中国甘肃网联合举办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暨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成果发布会”10月30日在上海举办。多位专家通过走访考察认为,丝路之路是由古代“玉石之路”拓展而来。优化“丝绸之路”,融合“玉石之路”,延展为“玉帛之路”将为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2012年起,由多位业界专家组成的有关玉文化研究考察团队,先后深入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展开实地考察发现。历时5年、经过13次考察完成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并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让“玉石之路”“玉帛之路”的轮廓和线路逐渐清晰。在此过程中,中国甘肃网全程参与考察活动,随团记者采写多篇考察报道,向社会各界推广和宣传了这条文明之路。10月30日,多年参与考察的专家齐聚上海,共同发布“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暨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成果”,展示“玉石之路”“玉帛之路”的人文历史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在成果发布会上表示,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目前,从甘肃、青海等地区齐家文化等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等资料推测分析,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玉石之路”在汉武帝时被重新开发利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走的这条“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专家合影(会务组供图)
1868至1872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进行了四年七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当时18个行省中的13个行省,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查。回到德国后,李希霍芬总结考察成果完成了五卷本传世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并将这条大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由此,这条中西大通道的物质交流作用得到彰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但同时却也遮蔽了“玉石之路”,让这条中西大通道的文化交流作用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对此多位参加专家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推进,优化“丝绸之路”,融合“玉石之路”,延展为“玉帛之路”是极其必要的。同时,这套丛书以玉文化为课题,将理论与考古、挖掘相结合,文字研究与实地考察、现场走访相结合,充分发挥甘肃考察遗址分布密集的优势,增强学术研究的现场感,不仅填补了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创新区的空白,也为中华文明长久的文化价值,体现在玉石这一灵魂性的基因上做了一个注脚。
专家在发布会现场照片(会务组供图)
相关新闻
- 2017-10-30叶舒宪:玉帛之路上的敦煌
- 2017-10-29叶舒宪:玉出三危 ——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简报
- 2017-07-17叶舒宪:第十二次玉帛之路考察玉门座谈会发言
- 2017-07-17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专家手记|问道玉门关(8):几件后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