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故事丨余秋雨的祖先,一个武威人是如何到了南方的?
原标题:余秋雨的祖先,一个武威人是如何到了南方的?
讲述人程对山武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编审
余阙铜像
西夏李元昊画像
余秋雨
兰州故事微信公众号
余秋雨是人们所熟知的名人。他不仅多次来过甘肃,而且写了一些和甘肃有关的文章。不久前,武威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敦煌文博会分项活动——凉州文化论坛,作为一位文化学者,余秋雨莅临并发表演讲。
令人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演讲中说道,其祖先是一位武威人。其实,早在2010年5月,余秋雨在散文《我等不到了》中写道:“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我猜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我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即使仅仅从在甘肃武威一带的踪迹算起,从他们到我们,一路生死经历,也真称得上动天地、泣鬼神。”
这是真的吗?余秋雨祖先真是古羌族唐兀人?那么,他的祖先究竟是谁?又是如何到了江南落户的?经过学者们的考证,余秋雨的祖先是元代武威进士余阙。对许多人而言,余阙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元代进士。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程对山先生讲述的余秋雨祖先余阙的故事。
西夏灭亡,一批西夏人被迁到了江南
这是一个非常曲折的故事。这些年我掌握的资料说明,余秋雨有着非常深厚的凉州情结。他曾多次提到凉州,但凡到甘肃参加文化活动,他总要找机会提到凉州。2013年10月9日,在兰州“丝绸之路高峰文化论坛”演讲伊始,他就说:“我的先祖的老家,经过我的考证,是在甘肃武威。”今年9月16日,在“凉州文化论坛”演讲时再次说,他们的“余脉”(余家血脉之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和武威有关,更是说了生命基因一定是和凉州有关。
按照余秋雨的自述,他的祖先是余阙。我们查到的资料显示,余阙是元代著名学者,确有其人。不过,并不是汉族,而是居住在武威的党项人。史书记载,余阙“唐兀氏”。唐兀是元代蒙古语党项一词的音译,兼指党项人及其所建西夏国。钱大昕、王国维和陈垣等史学专家均考证唐兀即西夏。我们综合多位权威史学专家的看法,余阙的先人是居住在武威的西夏人。
不过,余阙虽然是武威人,但他并不是在武威出生的。原来,余阙的父亲沙剌藏卜,从凉州随军迁至安徽肥东县湖滨镇。可以这样说,沙剌藏卜作为安徽余氏的望祖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推测,余阙的父辈大概是在1227年以后迁徙到江南的。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灭掉西夏。此后,元朝曾设甘肃行省管理一部分西夏人留居本地,一部分随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散居各地。沙剌藏卜大概也是在此时奉命赴合肥任地方官的。
尽管成吉思汗灭了西夏,但元政府对西夏人还是比较信任,唐兀人出任大将和官员者较多,甚至有唐兀人组成的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很有可能在合肥一带,有一支唐兀人组成的部队,或者说是唐兀军。
夏人情结,余阙笔下的党项人生活
这是余阙父亲的一点简单的情况。年代久远,资料匮乏,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就已经算是很了不起了。
再说余阙,元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十一,余阙生于庐州青阳山下。余阙后来考中榜眼,人们就给他附会了各种神奇传说。据说余阙出生时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梦见异人来了,他出生时母亲耗尽了体能,头发忽然就全白了。
尽管出生在江南水乡,但是他周围似乎都是西夏人。这点余阙在他的《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中提到他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的“夏人”。夏人面色很黑,善骑射,大个子不少,有些人身高八九尺者。他们慷慨仗义,质直而尚义,平常和邻居相处,就像亲戚一样,有了收获,往往就和朋友分享。对人非常信任。尊老之风浓厚,人们聚会,往往按照年龄大小排序,而不是依照官爵。献寿拜舞,上下之情怡然。还比较能歌善舞。
这段记述不仅保留了西夏灭亡后党项人的迁移状况,更保存了西夏人在江南地区的生活状态。
余阙自幼受这种遗风的影响,非常热爱这种生活。他把自己族人称为“吾夏人”,而自己也自称为“西夏余阙”。在西夏时期,凉州是西夏的辅郡。
不幸的是,他十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不过,余阙读书刻苦用功,勤研不辍,学问还是非常扎实。父亲逝世了,母亲身体差。为了维持生计,余阙不得不中断学业,在青阳山设立私塾,教乡里子弟维持生计。至今,在庐州一带,还流传着余阙“授徒养母”的故事。
这时,一位江南名士出现在了余阙面前,不仅给他传授了学问,还让他逐渐融入江南的学术圈中。这人名叫张恒,他可是大有来头的,张恒是元代学术家吴澄的首传弟子,又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传弟子。张恒慕名到青阳山拜访余阙,从此张恒既是余阙的良友又是余阙学术上的良师。
余阙31岁参加科考,名列右榜甲等第二名,赐进士出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榜眼。余阙的进士考卷内容,在乾隆四十六年五月被纪晓岚收入余阙文集《青阳集》,取名《元统癸酉廷对策》。和余阙同时考中进士的人中,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后来的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两人关系密切,经常往来。
民国族谱,记载一段神秘往事
余阙的仕途并不顺利,前前后后,几起几落。进士及第后,授泗州同知,于是就高高兴兴上任去了。然而,直率的性格,却让上峰十分不满。最后,余阙辞官回归青阳山。
回家后,余阙在青阳山开凿了一眼水井,又盖了几间房子用来藏书,并起名叫青阳山房,继续过着闭门授徒、奉养老母的生活,他的书房有一副对联:“苦读恋青阳,只识得忠孝两字;稚龄搔白发,已挥尽心血一腔。”余阙继续教师事业,不过这时,余阙已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名满天下的榜眼,这样的教师,想必是学生云集。
他读书教书,时人称为“青阳先生”。刘伯温前往江西任职,余阙写了《送刘伯温之江西廉使得云字》一诗,诗中有“惟有凌霜柏,天寒可赠君”的句子,从中可见他的气节。
8年后,余阙再次出山。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朝廷修撰国史,丞相脱脱闻余阙贤名,诏令余阙抵京师成为翰林修撰。此后,他度过一段大约8年的仕宦生涯,其中曾任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明初大学者宋濂就是余阙在浙东为官时的高徒,他为余阙作传,其中写道:“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时体尚江左,高视鲍、谢,徐、庾以下不论也。篆隶亦古雅可传。”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也是余阙的弟子。
至正十一年(1351年),余阙便第二次黯然回归青阳山。此时,元末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发酵中,一年多后,余阙被任命为淮西宣慰副使,驻守安庆。此后,余阙一介儒生,面对陈友谅等人的围攻,率领军民固守安庆6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陈友谅亲率大军围攻安庆,城破,余阙死难,时年56岁。安庆军民为纪念他,在他墓侧建起余阙庙,这就是后来的大观亭,是闻名天下的名胜之地。
1981年3月,著名学者史金波、吴峰云到庐州青阳山寻访,找到余阙后裔,看到了1940年重修的《余氏宗谱》,扉页上印着“忠宣公”“凉州府”字样。由此,证明武威西夏人曾辗转迁移到江南。
如今,武威的西夏博物馆中,余阙的铜像就放置在二楼展厅的正中央。在武威文庙的《进士榜》上,余阙之名赫然在列,是武威历史上第三个进士。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段往事,才渐渐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
相关新闻
- 2017-10-23兰州故事丨老期刊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发展的细节
- 2017-09-25兰州故事丨大理段誉金庸笔下的武侠原型祖籍武威(图)
- 2017-08-21兰州故事丨68年前,外地报纸报道的兰州解放(图)
- 2017-08-14兰州故事丨理学名臣段坚 明代西北学术圈的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