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贾廷义的“脱贫账单”
原标题:贫困户贾廷义的“脱贫账单”
本报记者 张文智 通讯员 王瑾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镇原县深入开展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工作,重点实施特色产业扶贫,着力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叩开了贫困户增收致富之门……
2017年,对于镇原县郭原乡毛庄村村民贾廷义来说,脱贫是他家的头等大事。那么,今年他家到底能不能脱贫呢?
贾廷义家位于郭原乡毛庄村赵洼自然村,地理条件差,山地多,原地少,一家5口人,住着破窑洞,守着几亩地“靠天吃饭”,辛辛苦苦在地里刨挖,年景好了,一年下来还有余粮。如果遇上个灾害年,就只够全家的口粮。
贾廷义告诉记者:“7年前,虽然我已经是村长了,但是自家的日子却过烂包了,并没有起到任何带头引领作用,家人埋怨,也遭村里人白眼,这个村长也干得很不是滋味。”自己日子过得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自身。他说,以前就是墨守成规,没有在种地上下功夫、动脑子、想法子,一味地刨挖,就只能受穷了。
2013年底,贾廷义被列入了贫困户,有了“贫困户”这个“帽子”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享受各种扶贫政策,但是对于他自身来说,“当选”贫困户并不觉得多么光荣,而脱贫才是最大的光荣。他说:“作为共产党员,也作为村长,自己成了‘贫困户’,我觉得很惭愧,其他党员都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而我却拖了后腿。能否发家致富也成为了我生活中思考最多的问题,做什么,如何做,才能脱贫呢?”
扶贫干部的到来,给他带来了“百宝箱”。他们从住房、发展产业、劳务培训等多方面入手,量身定做,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毛庄村帮扶干部毛建邦告诉记者:“像贾廷义这样的贫困户,致贫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产业。地处旱作农业区,全膜粮食、养殖、劳务技能培训就是最好的脱贫‘良药’。”
2014年开始,贾廷义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种植全膜玉米,15亩玉米一年下来收入1.5万元,是原来种植粮食收入的好几倍;儿子、儿媳两人通过县上的劳务培训在江苏务工,一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呢!
2016年,危房危窑改造项目让贾廷义一家告别了3孔破窑洞,住上了8间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而且有固定的收入。2017年贾廷义计划利用3万元的扶贫贷款,搞湖羊养殖,增加收入,保证要如期脱贫,并成为村里真正的“致富带头人”。
“15亩、1.5万元、5万元、8间安全住房……”这是贾廷义2016年的“脱贫账单”。
贾廷义自豪地告诉记者说:“如今,我住进了新房、有了致富产业,钱包也鼓起来了,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