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小康之花” 定西临洮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原标题:“绣”出“小康之花” ——临洮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记者 王亚海 通讯员 穆军学
上世纪80年代,“三西”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展开,地处定西市西部的临洮县,在扶贫战场上从未懈怠。特别是近年来,临洮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弘扬“工匠”精神,用足“绣花”功夫,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政府织经纬
2013年冬,已封冻的临洮大地上,全县各级干部深入村社,访贫问苦。他们的使命,就是为如何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明方向、理思路。
临洮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领扶贫、交通、水利等9个部门的30名负责人,对全县323个行政村9690户农户开展涉及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专题调研。随后,一次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在临洮各地开展起来。
据临洮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这次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每一个村的产业发展及每一户群众的基本情况,为“1236”扶贫攻坚行动,特别是进行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在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要求下,临洮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1+19+5”的精准扶贫总体规划。
至此,临洮县在农村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电子商务、金融支撑等19个领域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责任、主要措施、分工责任、完成时限、检查验收等具有“顶层设计”的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如何扶贫?如何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经纬”已清晰明了。
在此基础上,临洮县根据实际问题和显现的新情况,对绘制“小康之花”经纬,进行了一步步完善。在完善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小切口”倒逼解决“大问题”的“微改革”措施。
针对农村大量农机具闲置、资源浪费与“无人种地”的实际,临洮县主动探索、大胆尝试,大力推行集农机耕种服务、农机技术培训、废旧农机具回收为一体的农机综合服务模式,制造出了农机服务社会化的“大蛋糕”。据了解,该县目前共组建农机合作社40个,2016年完成作业面积7.6万亩,服务农户7250户,释放农村劳动力1.5万人,增加劳务收入1.6亿元。
针对易地搬迁项目中群众“搬不出、稳不住、难致富”的问题,探索提出了集中供养、集中安置、“插花式”安置、进社上楼等四种精准搬迁新模式;针对农村青年劳动力实用技术匮乏、致富增收乏力的问题,探索推行了“1+X”农民菜单式培训新模式……具体而微、由点到面,“微改革”从最初的28项,已经扩大到54项之多,而且仍在继续扩充。社会描枝叶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群众自身突破、寻求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临洮县组织部门负责人认为,为群众“配置”脱贫致富的“领头羊”,能让致富之路更顺畅、更便捷,这也是该县致富能人进班子的指导思想。
太石镇三益村,在致富能人龚志荣的带动下,“跃雅森农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1.29万亩荒山得到彻底改造,完成土地综合整治5850亩,栽植特色经济林果3000亩,动力电、自来水、水泥路陆续上了山。贫困户的扶贫贷款被打包入股合作社,贫困户根据自身能力,从合作社租赁蔬菜大棚或发展养殖业。去年,贫困户通过“分红”和打工收益从合作社人均增收5000多元。一个村在一个人的带动下实现快速发展,在临洮有了最丰富和最有力的注脚。该县立足致富能人特别是建筑企业家多的实际,创新实施了“能人引领”工程,先后推选802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扶贫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如今,致富能人带动、金融信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和特殊群体精准到人扶贫等四种精准扶贫新模式,实现了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成为该县推进扶贫攻坚力量中重要的“驱动”。
带领固然重要,但在甘肃康和良种肉牛繁育有限公司负责人师向东看来,扶贫最重要的是引入市场机制,培养群众的市场意识,这一职能,政府要让贤企业。
以康和公司为典型代表的“百村帮百企”精准扶贫行动,正在全面开展。全县68家企业和6个商会与81个贫困村结成联系帮扶对子,累计实施各类帮扶项目75个、投入资金1.7亿元,引导850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8.7万亩、养殖牛羊1.2万头(只),户均增收3000多元,帮扶村有610户2452人实现了脱贫。群众绘色彩
“能来多少人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太石镇安家咀村的支书于崇力,直到看着群众一个个走进“夜校”,他才松了一口气。“变了,以前像培训什么的,很少有人来参加的。”于崇力感慨地说。
于崇力的所见所感,正是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真实写照。
扶贫攻坚,群众才是主体。只有在强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帮扶的同时,充分激发贫困群众“我想富、我要富、我能富”的内在思想活力,才能让群众长久并永久脱贫。
上有两位老人要赡养,下有三个子女,一个上大学,一个读职校,生活对窑店镇杨家山村村民杨永海来说,压力很大。去年冬天,杨永海和同村96名村民每人领到了一只基础母牛。除了地里的庄稼,这只牛成了杨永海最上心的“财富”。
村民为何对这次的扶贫“物资”如此上心?通过采访调查,笔者了解到,这与政府对扶贫理念的宣传和帮扶模式的创新有很大关系。
在以往的扶贫中,单纯的“送钱送物”不但没有改善群众的贫困面貌,反而滋生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出现了群众调侃的“扶贫扶贫,越贫越扶;扶贫扶贫,越扶越贫”的怪象。
怎么办?临洮县通过党员带头、农民培训、入户宣传、正面引导等多种方式,积极改变这种消极思想。据不完全统计,临洮县每年为帮扶村开展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培训5次以上,有力地提升了贫困村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
群众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改观已经出现端倪。正如杨家山村村民陈孝辉朴素的话语一样:“天上掉乌纱,还要自己伸脖子呢!”
与此同时,不管是给群众发羊发牛还是发钱,该县都采取了“六位一体”帮扶措施,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协会组织和贫困户共同发力,形成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的机制,让贫困户能够富得起来。
2016年,临洮县减少贫困人口9016人,返贫638户2644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39%。
相关新闻
- 2017-06-22定西岷县“六大模式”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 2017-03-20定西岷县建设“产业人才基地”聚力脱贫攻坚
- 2017-04-19白银:打造“政策梧桐” 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 2017-04-06定西市通渭县实施“五百五促”人才工程 助推脱贫攻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