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父亲记忆中的骆驼客(冯玉雷)
作者: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
父亲冯攀耀,属龙,78岁,2015年写了一段回忆亲眼所见骆驼客的文字,特录。除了个别错别字,没有任何加工或改动。希望对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
我能清楚地记事,从1946年起,当时窎沟村只有几十口人,耕种土地,除了能浇上山水和平整些的土地外,其余全部是土山。山上长两种柴,当地人叫黑柴、米星。这两种柴非常耐旱,在我们这十年九旱的地方,其他柴草遇上特别旱年芽都不发,这两种柴照常长,只就是没有雨水好的年份长的茂盛而已。
这两种柴都是骆驼的最佳草料,骆驼吃草,面儿非常广。据我所知,就骆驼蓬一种不吃,其他什么草都吃。
骆驼属寒动物怕热,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山里放牧。夏天放牧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骆驼怕热,一种说夏天储存体膘。窎沟是放牧的最佳基地,响泉顾万照家,骆驼每年都在窎沟地盘放牧,具体不知多少,可能有几十峰。
我只看到放牧情景,至于怎么使用都是听说,几十峰骆驼赶到牧地只需两个人,一个做饭、看家,一个招呼骆驼。骆驼最好放牧,很有组织性,从不单独乱跑,放牧人只看它们吃草,晚上就地卧下。那时候狼很多,骆驼不害怕,但也警惕性很高,晚上一般卧在山顶,屁股对屁股,头朝外。有时候半夜起来走,其他的全部跟上。记得1948年,它们跑到粮食地里,把几家棉花、糜子吃了。后来赔偿,其中有我们的糜子,没有让他做赔偿,不知怎么骆驼背上有驮东西的口袋,顶了几条了事。
骆驼冬天起长途运输。拉骆驼在我们本地,每人拉六峰为一组,这都是指长途运输。当地长途运输路线,从条山至汉中,一个冬天能走两趟。那时候,长途贩运就是骆驼,它有很多特长,几天不吃不喝也能照常行走。另外不用住店,休息时随便找一块场地就行;再一个特点是驮的多,能驮四至六百斤。骆驼看去笨重,事实非常灵活,几百斤的东西,怎么能搭到它的背上?难以想象!其实,很简单,叫它卧倒,把所驮东西搭上去再起来上路,这是其他畜类办不到的。
据拉过骆驼的人讲,拉骆驼是非常吃苦的一门差事。因为都是冬天出行,又不住店,骆驼客有职业病,大部分有气管炎。
我们小时候成天在山里放驴、挖柴,和骆驼打交道也就多。我知道有两位民勤人,一位姓吉,一位姓王,两位老汉都没有家小。他们给民勤一家大地主家拉骆驼,不知因啥转到顾万照家,直到解放也没回老家。后来骆驼逐渐没了使用价值,他们也没有什么专业,人也老了,落户到宝积乡贺家川村,落在宝积乡的还有好几个。
记得解放前民勤县叫镇番,是否属实?传说解放前民勤有一家大地主,姓啥我忘了,他家有一万峰条骆驼跑运输。落户宝积乡的两位就是那家伙计,这些消息都是骆驼客传递过来的。顾万照家是宝积乡最大的地主,为人厚道,给他干活的人就能呆得住。
相关新闻
- 2017-06-02【专题】醉美巴丹吉林: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活动
- 2017-06-02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锦绣阿拉善
- 2017-06-02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羊皮筏子载骆驼(图)
- 2017-06-02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壮美巴丹(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