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伏脉六百年 一生追逐铸造梦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获得者铸造大师王正杰
王氏铸造技艺,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享有盛名。说起王氏铸造业的辉煌,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铸造第十六代传人王正杰。王正杰是永靖县太极镇下古村人,他的先祖是甘肃省级保护文物兰州“将军柱”的铸造者王宣、王训。王氏铸造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王正杰小时候就对铸造业非常痴迷,十几年的耳濡目染,他对铸造技艺有了深刻的理解。17岁时,由于生计所迫,王正杰到兰州“全盛农机厂”当学徒,学习与铸造有关的现代工艺技术,这是他开始从事铸造业的一个起点。1954年甘肃“河北翻砂厂”请他去当技师,期间积累了丰富的铸造经验,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调到永登县农机修造厂工作,具体负责技术指导,由于工作出色,升为车间主任。
“宝剑锋从磨砺起,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的磨炼,王正杰积累了丰富的铸造经验。为使王氏铸造技艺得以延续,1981年,王正杰回到家乡,开始在家中铸造铝锅、犁、铧等小件。1983年至1985年在原产品的基础上铸造钟、罄、香盘等小型法器。由于技艺精湛,销路好,几年间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1986年建起永靖县刘家峡古典法器铸造厂,最初以铸造小型法器和犁、铧等农具和铁锅、铝锅、烤箱等生活用具为主。其产品因质优价廉,畅销广大农村市场,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之后,铸造厂产品开始转型,利用传统技术,开始铸造大型铜、铁类钟、罄、佛像、香炉、千佛塔、宝鼎、烛台等法器,所生产的法器造型古朴、字纹清晰,深受全国各地寺院庙宇的青睐。产品遍及甘肃各地,并远销青海、宁夏、新疆、河北、云南等省区。
王氏铸器精于造型,完全采用传统翻砂工艺流程,绝少使用现代的仪器和工具,采用一模一铸的方式,每件法器都独一无二。传统铸造法器有七十二道工序,王正杰不断完善改进,将复杂的工艺改造为七道工序,主要有设计、制模、合模、化铁、浇铸、抛光打磨和彩画,使原来复杂的流程更加便于操作。在彩画中,他在制好的外模上面,刷上专用涂料,然后按要求刻画纹、图案、线条,文字则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好以后反刻在外模上。他用超群的技艺使这一传统技艺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得以闪光。
采访中,王正杰告诉记者:“设计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所铸器物的特征,以及器物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和承载的精神内涵,结合设计者的创意,对所铸器物的规格、式样、图案、文字进行设计,有些人会做但不会设计,这算不得一个好匠人。”
如今,王正杰已85岁了,为更好地弘扬传统铸造技艺,王正杰收了50多个徒弟,把自己祖传和积累的一生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现在大部分徒弟都能独自设计制作完成各类法器。他的产品曾在省、州、县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在县博物馆收藏。2003年,永靖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正式将传统铸造技艺列为永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技艺功无边,一生勤劳作贡献。王正杰一生追求铸造技艺,发扬光大王氏铸造业,他决心让铸造工艺永传,再添异彩。(记者祁帆)
相关新闻
- 2017-05-19中国梦·陇原工匠
- 2017-02-23【记者关注】“陇原工匠”:坚守与执着(组图)
- 2017-06-01唐卡画师的工匠情怀 ——记第一届“陇原工匠”甘南藏族唐卡省级传承人交巴加布
- 2017-06-01从仪表工到专利等身——记首届“金昌工匠”获得者杨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