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天大的一盘散沙

17-06-02 19:2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狄东阳

【专题】醉美巴丹吉林: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活动

  作者:漠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

  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上苍给予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不言而喻。

  金黄,是它们亘古的色泽。沙漠,是它们存在于地球这个大家庭的身份标识,某种时候是一种壮怀激烈的宣言。假设它们是巨人般的三兄弟,谁为长?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270公里,4.9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一个半台湾,巴丹吉林沙漠给出的答案是,排行世界第三、中国第二。那么,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便要俯首称弟了。无怨无悔。围绕身边,心甘情愿,仰望和陪伴如此伟岸的兄长,似乎是一种幸福。已经千万斯年了,可是这样的坚守,永远没有终点,还要继续坚守下去,从遥相呼应直到融为一家。其实,多年前我就知道,三大沙漠已经会师了,如同三兄弟结盟,成为命运共同体。这,也可以认为是巴丹吉林的一种外延。面对这样的事实,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呈现怎样的表情,哑然、沉默?还是无奈、沉重?如同一个天才雕塑家,面对天大的一盘散沙,竟然也束手无策?

  当然不止如此。

  我们不只有沉默和沉重,还有智慧,包括幽默。我们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因为有外延,就必须有内涵。外延与内涵,是一个同样古老的哲学范畴。哲学是什么?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本就是智慧的意思,是一种辩证关系的达成。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肯定是,巴丹吉林的内涵是什么?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说,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古庙,堪称巴丹吉林的五绝。这,或许就是巴丹吉林的内涵。

  还有传说。它为什么叫巴丹吉林?

  对于巴丹吉林之名称的来历,一说巴丹吉林由蒙古语“巴岱”和藏语“吉让”演变耦合而来。另一说是几百年前,有一个叫巴岱(巴丹)的蒙古族牧民不仅在此居住,而且在广袤无际的沙漠里发现了许多湖泊和草地。后来,他将家人都迁移到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天堂般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日子。因此之故,后来的人们以巴丹吉林命名了这个沙漠,意为巴丹的湖泊。这个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美誉度极高。不过,据考古学家考证,遗留在沙漠里的陶瓷碎片属于石器时代,证明数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有这个乌托邦式的传说,以及考古认定的物证作为前提,再听同行的朋友将巴丹吉林称赞为天堂大漠,我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我也表示如同。从世俗的层面讲,天堂是人们最理想的归宿,甚至为之不惜穷尽自己的想象力;从哲学的角度讲,却正因为它的虚无。这种虚无衍生而出的文学品种之一,可能就是寓言。即便是成人世界,也需要寓言,这并非自欺欺人。真的是这样,面对巴丹吉林,听着朋友们不厌其烦的介绍,其时我的脑海里翻腾就是这些意念。

  然而,巴丹吉林是真实的,并非寓言。

  据说,巴丹吉林沙漠也正是因为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古庙这五绝,才从无名到有名到著名,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处处神奇,处处魔幻,处处美景,整个发现的过程,想必充满了几代人的艰辛和曲折,并非一蹴而就。美的存在与发现,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如同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我这样表述,巴丹吉林的朋友们也许会不以为然,继而反驳:事实胜于雄辩。是的,这里已经被命名为沙漠世界地质公园,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入选“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是的,公园入口处高耸的地标筑碑上,刻有“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峰,1611.009米”的字样。不断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这里驻足,他们来自周边地区,兴致盎然地阅读碑文、摄影留念。时至中午,阳光普照,地表温度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升高,时不时有干燥的热风拂面。如果有一场小雨就好了,会很惬意呢。问题是,这里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4000毫米,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惊诧,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举目眺望,晴空万里,云朵都稀薄得可怜。我这种其实并不算矫情的想法在巴丹吉林,简直是太奢侈了,反倒成了一种被人啼笑的把柄。参加“醉美巴丹吉林”采风活动的朋友们头顶烈日,大雁一样排成一行,也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影像。男男女女穿着各种各样的休闲装和运动衣,花红柳绿,像一道突兀的风景。他们的身后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就是有“沙漠珠峰”之称的世界沙漠最高峰——必鲁图峰。他们差不多都是我的老乡。他们从小到大都与沙漠有着掰扯不开的情缘。他们个个笑容可掬,朴实而亲切。

  有那么一瞬,我的眼睛湿润了,想流泪。

  朋友们朴实而亲切的笑容,让我更加相信一种直觉,自己离故乡越来越近了。

  我的出生地在阿拉善左旗,比阿拉善右旗左了那么一点点;左也好,右也罢,情感的维度却完全一致,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故乡:甘肃省民勤县。民勤县虽然与阿拉善左右两旗都接壤,给我的感觉却是距离阿拉善右旗更近一些。它们唇齿相依,携手相顾,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抱团取暖,谁也离不开谁。因此,我意识深处对于巴丹吉林,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认同远远大于地理意义,尽管地理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人毕竟还是环境的产物。但是,近乡情更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曾经有过三次故乡之行,最近的一次也差不多在10年前了。那一次,我和甘肃《飞天》杂志社的同仁从武威出发,穿越民勤县,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青土湖。登高遥望,天高云淡,四野茫茫,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有如一条黄色的巨龙横亘天边,大有先声夺人之势,然后才是腾格里和乌兰布和。

  1996年秋天,因为受邀为阿拉善电视台撰写专题片《拯救——阿拉善生态纪实》的解说词,我和摄制组经过雅布赖山脉。我们沿着几乎是拔地而起、然后连绵起伏的雅布赖山脉行驶,才知道雅布赖山脉确实像一道陡峭而厚重的铁墙铁壁,将巴丹吉林沙漠阻挡在了它的西北之侧。山脚下遍布的是造型奇特的花岗岩石;山脊上隆起的是质地坚硬的玄武岩石,山上山下的石头,如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然后僵持了千年万年。它们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沉默了,终于凝固成了石头。它们吸纳包容了太多远古的信息,因此沉默中又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然而,毕竟时过境迁,当年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游牧、狩猎和争战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与此同时,我也才知道举世闻名的曼德拉岩画所在地就在这里。正是曼德拉岩画,将远古时期这里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具象(甚至更抽象)地镌刻出来,被我国著名岩画研究专家盖山林赞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是的,它们活着。但是,当时可能是受到有关生态方面特定语境的影响,我就隐隐地有一种担心:有朝一日,巴丹吉林沙漠像一头狂怒不羁、横冲直闯的狮子,越过了雅布赖山脉可怎么办?这可是巨大的生态灾难啊,甚至不可逆转,更何况我这样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容易忘却,这样的灾难已经发生过,而且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譬如我国新疆地区古楼兰的消失,最终就是被沙漠淹没的;消失的当然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城堡,还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甚至文明。这才是最可怕的。

  还有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一件事情。在庸常世俗的生活中,我是个极简主义的鼓吹者,日子过得越简单越好。还是1996年秋天那次,我和摄制组在雅布赖小镇住留一夜。雅布赖小镇的清静和简洁,让我流连;在这样的边塞小镇夜宿,是暗合了我的心境的。在高高的有如哨兵一样整齐排列的白杨树的衬托下,处处是原汁原味不走样儿的乡音。仿若回到久违的故乡,看见任何一个陌生人的背影,甚至一片飘落的杨树叶子,都能够轻易地勾起我的乡情。街边小饭馆里一碗酸溜溜的浆水、一盘黄亮亮的蒿子凉面,都浸透着故乡的滋味,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故去多年、大善大德的老母亲。所有这些,留给我的印象不可谓不深。这次采风又小憩这里,我偶然听见有人满怀深情地说起白杨小镇时,第一反应竟然与眼下的雅布赖小镇高度契合。问及,果然,这里就是他们离开多年之后念念不忘的白杨小镇。我暗自笑了,多少有些得意。街边还有沙枣树啊,它们虽然不及白杨树那样挺拔,甚至灰头土脸的样子,可它照例寄托着浓浓的故乡情。在我已有的文学作品里,沙枣树还真是出现不少。譬如,我把母亲比喻成一棵沙枣树,我就是这棵树上的一颗枣;我苦,母亲更苦。情之所愿,我便想在这篇文章里补上这样一笔,应该不算多余吧。那一次,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巴丹吉林沙漠,与之擦肩而过,也算是留下了一桩遗憾。

  于是,相隔20年之后,我又来了。

  哦,巴丹吉林!你竟然是我埋藏心中20年之久的一个梦!直到决定启程、迈出向巴丹吉林走去的第一步的那一刻,我才警醒和觉悟。什么叫不容错过?这就是了。

  巴丹吉林,天大的一盘散沙。这是我突然的觉悟之一。由此推及,将巴丹吉林比喻为一座天大的沙盘也很形象。无论怎样比喻,它都是用比针眼儿还小的粒粒细沙构建而成。现在,就让我们掬起一捧沙粒,眼瞧着粒粒细沙从指缝间水般悄无声息地漏下去。没有轰然作响,却可以想见远古,想见日月星辰,想见沧海桑田,无声胜有声。是的,仿佛上苍手执一个巨大的沙漏,然后轻轻地旋转向下,轻轻地流淌,积沙成塔,它的底端便是巴丹吉林。

  不,是海。

  沙海。沙的波,沙的浪,沙的涛。波浪翻滚,波涛汹涌,一旦风息浪止,瞬间凝固,成为海的雕塑。巴丹吉林不就是凝固的大海吗?问题是,凝固只是它的表象,动才是它的本质。它在动,甚至是无时不刻都在动,只是我们不可轻易地觉察罢了。它在动中雕刻着自己的细部,让表情在微澜中变化多端,令人难以琢磨。这何尝不是它的绝妙之处?面对巴丹吉林,我由不住地思索这样一个看似特别幼稚的问题:这聚集成高山和大海一样的粒粒细沙,究竟从何而来,难道真的是经过了上苍之手吗?犹似大山与一粒微尘之间的距离,谁能说得清?带着这样无解的疑问,我跟随朋友们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走向它的核心地带。

  蓝的天。白的云。黄的沙。

  海海漫漫。还有旷野的空阔和寂寥。更有我们穷尽想象力都无法细致描述的壮观和苍凉,尽管时有热风扑面而至。所有这些景象,似乎都能够让人无端地想起“满目山河空念远”的诗句。这也是一种移情现象吗?不得而知。我们乘坐的越野车从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入口处进入,经过旁边金字塔形状的沙漠博物馆,经过蒙古包形状的游客接待中心。从这里出发,我们必将走进一个曾经人迹罕至的世界。即便是现在,比较而言,它也还远离都市的喧嚣,沉寂于祖国的大西北一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巴丹吉林的幸运。但是,这样的沉寂还能够保持多久?我依然固执地认为,这的确是一个问题,问题的背后其实有着太多的隐忧。只是,巴丹吉林无言,很平静地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伴随朝阳和夕晖,吐故纳新,迎来送往。

  有人说,巴丹吉林沙漠是上帝画下的一道曲线。它是那么优美,无与伦比。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样的茫茫沙海里,简直就是一只微不足道的甲壳虫。大排量的越野车时而轻盈地盘旋,时而笨拙地跨越。尤其是它在陡峭的沙山上攀爬、俯冲和侧滑的时候,险象丛生,让乘坐者有灵魂出窍、精神虚脱之感。不过,它有一个诗意的表达:沙漠冲浪。那么,沙漠冲浪就是在上帝画下的曲线上舞蹈了。只是这样的舞蹈,太过惊心动魄,太过惊险刺激。乘坐者如果没有一颗健康状况良好的心脏,估计是承受不住的,就不是在上帝画下的曲线上舞蹈了,其结果恐怕不容乐观。我将这样的担心说给陪同的朋友听,他们的回答同样令我汗颜:玩的就是心跳!到巴丹吉林不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灵魂出窍的沙漠冲浪,等于没来。随后,他们又安慰我说,这又恰恰来自于沙漠的柔软,加上驾驶员超拔的技术和对环境的了如指掌,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可能。即便是这样,我在兴奋和好奇之余,还是免不了紧张和恐惧,甚至错愕,所谓五味杂陈。伴随着沙漠的起伏和越野车的轰鸣,我脆弱的神经开始遭遇翻江倒海般的袭击。起初,我还能够辨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沙坡、沙峰、沙棱、沙坝、沙谷、沙壑,后来随着逐渐深入沙漠腹地,我的眼前就只剩下浑黄一片,以致产生幻觉,世界是一个巨大而辽阔的海平面!

  每每这时,峰回路转,让我回归人间。

  一段惊心动魄的行走之后,越野车停泊在一道相对平坦的沙梁之上。极目远眺,湛蓝湛蓝的天空下面,是浩瀚无垠的沙海,向着无际的天涯涌流而去,势不可挡;到了夜间,大概就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了。给予我们人类的警示是,它一旦被彻底激怒了,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它改变方向。人定胜天,在这里只能是一个荒诞的诺言。这同样来自于沙漠的柔软。就像美艳的罂粟有剧毒一样,柔软往往是一种陷阱,这是常识。沙漠用它的柔软堆积出千姿百态,便已经呈现出和崇山峻岭一样的坚硬,只是我们意识不到罢了。其实,柔软到极致就是坚硬到极致。譬如水,譬如眼前的巴丹吉林沙漠。它今天是千姿百态,明天也许是百态千姿。喜怒无常,有形而无形,就是沙漠本质的性格特征,巴丹吉林也不例外。人是环境的产物,此话不谬。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更是软弱(不是柔软)的,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应。也许真正适应了,人才能够真正变得强大。

  不止有警示,还有惊喜。

  惊喜不断。这真是再好不过了。这样的惊喜源自比沙漠还要柔软的水,源自绿色,源自生命的昭示。我的担心似乎是杞人忧天,看来是要大打折扣的。极目远眺之后,再眼睛向下,好风景和诗意不只在远方,身边就有。难怪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巴丹吉林是有生命的沙漠,并非死亡之海。朋友的话,很有道理。我没有反驳,因为我是那么真切地看到了水。水让我感到格外亲切,也让我感到了因为自负的羞愧。我们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一站,就是巴丹湖,这里也是巴丹吉林沙漠的门户。巴丹湖边,绿树成荫,有我们司空见惯的白杨树和沙枣树(我在这里又看到沙枣树了,感觉更亲切),也有少量的柳树和榆树。还有不事张扬、一生都默默无闻的骆驼刺。湖的周围则是林立的绵延的大山一样的沙脉。围绕湖水往外延伸的是草地。正值初夏,小草青青,花儿娇嫩,蝶舞蛙鸣,偶有水鸟贴着水面飞过,惊起细小的涟漪,或曰微澜,缓慢地扩散开去,之后重新归于平静。其实,哦,千万别忘了,大漠深处,不仅有湖泊和绿洲、有牛羊和骆驼,还有人家。在湖边,白色的毡包、房屋点缀其间,真的像苍天遗落的星星呢。沙山、湖水、草地、牛羊、骆驼、毡房,或大或小的一片树林,抑或几棵树,甚至孤独的一棵树,它们远离尘世,奇妙而自然地融洽在一起,就是天赐的缘分,就是命运共同体,今生今世不分离。朋友介绍说,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已经探明的湖泊有144个,未知的湖泊还有很多,这个发现的过程同样很艰辛,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机缘巧合,刻意不得的。故巴丹吉林又有“沙漠千湖”之称。当地牧民把沙漠里的湖泊称为海子。巴丹吉林里的海子不仅众多,而且各有特色,从它们的名称上就能够体现。随便举几个例子吧:巴润伊克日图(南双海子)、音德日图(神泉)、诺日图(有湖的地方)、苏敏吉林(有庙的湖)等等。不过,我又在想,我作为一个极简主义的鼓吹者,将自己放逐这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会不会落荒而逃?

  巴丹吉林还有佛缘圣地之说。

  我们来到苏敏吉林,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的核心区。著名的巴丹吉林庙就坐落在这里。

  那么,请允许我多费些笔墨,描叙一下巴丹吉林庙的过往和今生吧。巴丹吉林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取名为“噶勒丹彭茨克拉布吉林”,藏语意为“上天赐给吉祥如意的湖水”,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该庙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规模不大,其风格与其他藏传佛教的寺院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坐落在沙漠深处,方才显得格外突出和特别,引人入胜,故有“沙漠故宫”之称。它的庄严、肃穆和幽静,因了地域的偏僻和环境的特殊,更胜一筹。建庙的过程异常艰苦,其本身就是关乎行善积德的大修行。所用基石、砖瓦、木头等材料不仅要靠骆驼驮进去,而且使用了大量的人力。这不是传说,这是实情,无需想象。自古深山藏古寺,不足为奇。但是在人迹罕至、极其封闭的沙漠深处,这样的古寺就弥足珍贵了。据悉,巴丹吉林庙是阿拉善地区原貌保存得最完整的寺庙之一,另一座是延福寺,在阿拉善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我这样讲,许多人能够立刻意识到隐含的内容,会联想到多年前那场史无前例、令人发指的浩劫,号称“文化大革命”,拆庙毁寺是其天理难容的恶行之一。巴丹吉林庙正因为沙漠的庇护,才躲过劫难,免遭破坏。巴丹吉林沙漠的柔软和坚硬,是不是由此可见一斑?如今,这里正在规划,不久的将来,是一处集礼佛、避暑、观光、旅游的多功能休闲胜地。是的,巴丹吉林曾经的安然与幽静已经被打破,现代化的浪潮长驱直入,人类的足迹越来越密集,各种各样的垃圾也会越来越多。曾经的佛缘圣地巴丹吉林,还能够保留一方真正的净土吗?对此,我只能表示怀疑。达摩克利斯之剑,总是高悬在我们人类的头顶。

  目不暇接。关于巴丹吉林,要说的还有很多很多:曼德拉岩画。长犄角的骆驼。陶布秀尔。沙嘎。博克夏力宾。这就是巴丹吉林的内涵:天大的一盘散沙啊……

精彩推荐

  •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天大的一盘散沙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天大的一盘散沙
  •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内蒙古雅布赖山洞窟手形岩画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内蒙古雅布赖山洞窟手形岩画
  •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曼德拉山岩画——写给晓风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曼德拉山岩画——写给晓风
  •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弱水三万 荒漠通途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弱水三万 荒漠通途
  •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莫超: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研 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莫超: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研
  • 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庆“六一”活动丰富多彩(图) 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庆“六一”活动丰富多彩(图)
  • 兰州市通报今年前5月环境质量状况 城区达标天数84天(图) 兰州市通报今年前5月环境质量状况 城区达标天数84天(图)
  • 职业搏击高手方便抵达兰州 “天山决”环球拳王争霸赛6月3日开战(图) 职业搏击高手方便抵达兰州 “天山决”环球拳王争霸赛6月3日开战(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
2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候补委
3   中共甘肃省委十三届一次全会举行 林铎
4   林铎主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研究加
5   新一届甘肃省委常委集体与媒体记者见面
6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书记、
7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
8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
9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
10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