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丨岷县闾井镇:风雪哈古古城,放眼狼渡滩90万亩湿地草原
岷县闾井镇:风雪哈古古城,放眼狼渡滩90万亩湿地草原
狼渡滩湿地草原
哈古古城
草原沼泽
岷县军马场
犏牛拉着低轱辘车
羊群归家
低轱辘车
草原上的牦牛群
《重建古城寺碑记》石碑
岷县闾井镇的人文姿态和地理风貌令人着迷,它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境内大山纵横,一千多年前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穿镇而过的闾井河是渭河较大的支流,曾盛产味佳色美的闾鱼。而更使闾井镇出名的是狼渡滩草原,它是定西市唯一的一片高原生态湿地草原,广袤无垠,达90多万亩。
山涧中洮河水绕着山形,绕着村舍,向前流去,望不到头。山杏花白白粉粉点缀在村落中,好不热闹
出差采访曾好几次路过岷县,有时短暂停留有时借道路过。直到有一天,岷县的朋友告诉记者说,岷县有一座叫作闾井的古镇,有很特别的地理文化特色,有时间去看看吧,你们一定感兴趣。
如此看来,这个叫作闾井的古镇便不能“放过”。4月19日,记者从兰州出发,南下前往岷县闾井镇。
岷县隶属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介于兰州、西安、成都三个顶点形成的平面正三角形的中心区和定西、天水、陇南、甘南等地的中心。国道212线贯通南北,省道306线横贯东西,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这也就是记者每次出发漳县、宕昌等地时,必经岷县的重要原因。
出发的这一天,一路都飘着雨。天气湿冷难耐,黑云厚重地压在头顶。从会川下高速走国道,到达岷县需要翻过三座大山,七道梁、分水岭和木寨岭。原本飘雨的天气,当经过这三座大山时,都会由雨变雪,温度骤降。这不,一路走过,山尖都已经被薄薄白雪所覆盖。这也是在春末西北高原所独有的景观。
一提到岷县,记者首先会想到在兰州的许多超市都能看到的岷县点心。层层酥皮包裹着传统的馅料,酥软香甜,最受老人的喜爱,当然,岷县最有名的是它出产药材,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中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
我们此行要去的闾井镇就坐落于岷县城东,距离县城72公里。它东靠锁龙乡,西接申都乡,北邻蒲麻镇,南与宕昌县八里乡接壤。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多山多沟,平均海拔2600米。气候高寒,年平均气温为4.4℃,无霜期为101天,雨量多,是典型的高寒气候。
早早出发,近三百公里的路程,快到正午才到达岷县县城。地面干湿各半,气温更冷了,风也大。岷县当地的朋友说,从前一晚开始到今天早晨,都还在下雨呢。接下来要去闾井镇,肯定就更冷了,有厚衣服就早早穿上吧。
从岷县县城再出发,走306省道继续向着目的地闾井镇驶去。路的两边是山,山下是连片的农田与村舍。山涧中洮河水绕着山形,绕着村舍,向前流去,望不到头。山杏花白白粉粉点缀在村落中,好不热闹。人们拉着车,劳作在田间地头,当下正是当归种苗的时节。
在一派繁忙的田园场景中,闾井镇就到了。
四通八达的交通、安逸的田园场景、高寒气候,这些都不是吸引记者前来的主要原因。坐落于此,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哈古古城,以及高原湿地草原狼渡滩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
在闾井镇政府,记者见到了当地的干部后春义。“欢迎来到闾井镇。”这是见面时,后春义的第一句话。
可就是这句话,让记者停顿了一下。话本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其中一个字的发音。闾井镇,闾字发音同吕,可是,后春义却在一直念着“鲁”。看到记者顿了一下,后春义便立刻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后春义说,闾井镇的发音,是和它的名字得来有关。那么闾井名字是如何来的呢?这里面还有个颇有渊源的故事。
放眼望去,农田依旧还留存着井田制划分的模样,像是一个个“井”字写在大地之上
闾井名字的得来,一说是自古在闾井,人们是以五户一比,五比一阁,仿效井田制劳作,因而得名闾井。现今的闾井镇,放眼望去,农田依旧还留存着井田制划分的模样,像是一个个“井”字写在大地之上。
还有一说,就要追溯闾井镇的历史了。
相传,在明天禧年间,在闾井乡的古城内,有一座藏经寺,也叫作常家寺。寺内存有唐玄奘从印度取来的经卷,是一座皇家寺院。清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同时出家的还有一位常姓喇嘛。平日里常喇嘛照顾顺治帝的生活起居,也因此结识了康熙帝。为了感念常喇嘛,康熙帝特下诏在他的家乡岷州闾井修建寺院。
有意思的是,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中“闾”字的注音有“凌如切”(音lú),这和岷县本地人对“闾井”的“闾”之读音相一致,其他典籍均无此注音,这可能与常喇嘛有关。岷县学者李璘先生在他的《耕余集》里曾提及“闾井”的“闾”字在其他古今大小字典中只有一个注音(即力居切,音lǘ),唯独在《康熙字典》中另有“凌如切”(音lú)这一注音。因而岷县学者包贵忠曾大胆假设:“闾”字“凌如切”这一注音可能为康熙审阅《康熙字典》时由于偶尔翻及“闾”字页,发现其注音与曾经照顾过他的常喇嘛之家乡岷州闾井之“闾”读音有异,故添此注音。
后来,据考证,藏经寺早已毁于战火,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又重建。以后同治年间又遭毁坏,遗址就在现今的军马场。
既有遗址在,那就去实地寻找看看。跟随着后春义,来到岷县军马场。沿途跨过一条河流,后春义特意在桥上停下了脚步。“这是闾井河。”后春义依旧念着“鲁”字的音,这一回记者没有再感到惊讶。
在明代,闾井河的水很大,山上林木茂密。正德年间,有一个叫吕楠的进士,曾写过一首诗《题摩云岭》收录在《岷州志》中。“一江白浪摩云岭,万树青松闾井河。常子枕岷高卧处,月明人唱定羌歌。”
后春义分析,“一江白浪”“万树青松”应当是当时闾井的景象。而现在闾井河的流量小多了,丰水期枯水期水量变化很大。闾井河出产味佳色美的闾鱼,相传在明代,岷州官员曾向当朝皇帝进贡过这种奇鱼。有人认为,这种鱼实际上是一种难得的高原鲤鱼。
记者想起来曾在张家川的关山深处见过野生的秦岭细鳞鲑,别称也叫闾鱼。不知道和闾井河的这种同名的鱼是不是师出同门。
在网上,记者看到一篇文章,提到闾鱼这样描述:“闾鱼是闾井河特有的鱼种,背上有黑的白的斑斑点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闾井本地人形象地称‘金斑’或‘金斑鱼儿’,动物学界叫秦岭细鳞鲑,主要生活在阳关河和张寨河,林口河里,不是每条闾井河的支流都有。闾鱼,是一种肺鱼,长着细而尖利的牙齿,夏日的正午,艳阳高照时会爬上岸来晒太阳,远处看时闪闪发光,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像婴儿般的鸣叫声。肉质鲜嫩可口。”
这印证了记者的猜测,只可惜现在闾井河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奇鱼了。
来来往往的低轱辘车,它与闾井人血脉相连,早已不再只是一种运输工具,还蕴藏着深厚的情怀
说话间,军马场就到了。
这里既是军马场所在地,又是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哈古古城遗址处。
黄土堆砌的城墙,敦实而厚重。冷风嗖嗖地吹,雨点夹杂着雪。军马场的唐小明场长将记者一行迎进了屋内,还请来了闾井当地熟悉历史的常明常老先生。
院墙将冷风阻挡在了屋外,暖和的屋内常老开讲了:现在哈古古城的这一片区域,在以前,地名就叫古城,是番地。哈古是音译过来的。藏经寺被毁以后,这里依旧还住着人。后来,军马场总部选址在这里,现在成了岷山种蓄场。
2015年8月,岷山种蓄场在整修院落时,发现一块记录重建古城的石碑。这块《重建古城寺碑记》立于大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对于考证古城历史的重要凭证。
在古城内,记者见到了这块石碑。碑体下边缘或残损或被混凝土覆盖,字迹无法辨认,碑体另一面亦被混凝土牢牢覆盖。石灰岩质,通高183厘米,碑身宽77厘米,厚18厘米。碑额宽88厘米,碑额正中竖向镌刻篆书体“大清”二字,字周围凿刻云龙纹作为装饰。如今能看到的应是碑阴,碑文共20行,总约600字,详细记载了古城寺重建过程,并对重建后古城寺的盛况做了描述,碑文末尾罗列了参与古城寺重建的关键人物,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跟着唐小明场长爬上城墙顶,风更大了。站在这里,古城西北望麻子滩,东北瞰马场(岷山种畜场)六队滩,东南眺闾井集镇、西南依哈古营盘。
古城的面积很大,一眼望不到头。唐场长介绍说,古城呈正方形,城墙边长约180米。西北、东南两边城墙中段各向外凸出半圆,其中东南向城墙中段凸出的半圆朝东向开城门。城门用青砖筑成,砖长29厘米、宽14.5厘米、厚6厘米、底有三层石条。城门底宽约5米,门口宽约3米,门洞高约4米。门额原题有“靖安门”三字,现已经毁了。城墙西北二角分别向南、东各凸出半圆,顶半径约5米,墙体土夯,层层厚度均匀,墙体保存较完好。地势高峻的古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面村寨尽在足下。
村寨向外,就是狼渡滩湿地草原。离开古城前往狼渡滩,短短的15公里路,已经铺好了油路,不一会就到了。
可是,后春义说,现在有汽车,路况也好,当然快。可是在这之前,都是闾井当地的低轱辘车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伴随着闾井人来来往往。
回顾历史,秦始皇八年始建临洮郡(即今岷县),始皇三十三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修建万里长城,西起临洮(即今岷县),岷县便是秦长城的西端起点。因而一些秦文化的某些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古时作为战车的低轱辘车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种很特别的木质牛拉车,当地人叫它牛车,附近地方的人叫低轱辘车。低轱辘车车轮低,车轴长,在崎岖的山路和泥泞的草原上能自如运行,不易翻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它是闾井地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赶集、拉柴、拉田人们都离不开低轱辘车。
甚至是接亲,在闾井一般都是用低轱辘牛车。不过,接亲时低轱辘车都会装扮一新,驾牛也选体形高大、毛色一致的,头上扎一朵大红花,项上套一挂大扛铃。车厢里安上筵子,几条长棍子弓成弧,收拾在筵子上,高面再蒙上色彩鲜艳的新床单。新娘就坐在特意设置的车厢里小声哭泣,在唢呐声、扛铃声的陪伴下从熟悉的家来到陌生的家……
来来往往的低轱辘车,它与闾井人血脉相连,早已不再只是一种运输工具,还蕴藏着深厚的情怀。
现在,低轱辘车已经很少了。有的也为了更长久使用,将木质的轱辘换成了橡胶,但是拉车的犏牛,还是跟着主人,风里来雨里去,往返在田间与家的路途中。
虽说名字中有“狼”,但是狼渡滩湿地草原显露出来的多是柔情
车窗外的雨更密集了,气温也一降再降,雨点拉成雨丝,风吹散了头发,也吹来了雪粒子。
历史上的狼渡滩,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可以说,这片草原的历史与它的辽阔形成了正比。茶马古道横穿草原,是镶嵌在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五千年前,为西周王朝,秦汉部落牧马之地,三国魏、蜀多次交战的古战场,是羌汉争霸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狼渡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三国”邓艾引兵从狼渡滩而过出阳关,入陇南宕昌“官亭”偷袭蜀中;清朝陕甘总督年羹尧将军西征曾屯兵狼渡滩,被贬后子孙流放年家大庄;康熙皇帝御赐闾井古城;明朝时期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发动洮(州)河(州)之战失利败走马坞、礼县,也曾屯兵狼渡滩。
高冷阴湿,晴一天阴两天,这是唐场长形容的闾井气候。海拔高,3200米的高度在狼渡滩是常见的,海拔高自然温度低,年平均气温4.9℃。全年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能够沐浴在阳光中,让狼渡滩经常雨雪交加,而且这里雹灾严重,有时还会有鸡蛋大的冰雹。就像此时此刻,站在草原上,温度大约就在零摄氏度左右。历史的厚重,在这一刻,化成了一个字“冷”。
根据马欲飞、马尚清在《闾井古城藏经寺考》一文中描述当年年长者回忆碑文:“闾井者,古之羌夷也,四面皆下。六月飞雪,问及老人,老人曰,岁岁皆然……”
集中连片的草原,横跨二区三县,涵盖陇南、定西两大地区,岷县、礼县、宕昌三县。面积达90多万亩,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丘陵与平原相间,地势平坦开阔,河流纵横。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水草丰茂,野生动物甚多,经常有狼在这里觅食饮水,狼渡滩因此而得名。
再加上这里河流湿地遍布,草原与森林山区相连,人们在此放牧,成群的牛、马、羊在草原上怡然自得。有了湿地,就有了各种水鸟来此安家。除了狼以外,狐狸、鹿、黑熊都可以见到。老虎鼻梁、豹子沟等,都是当地的地名,从这些地名当中可以看出,狼渡滩湿地草原是动物们的乐园。
虽说名字中有“狼”,但是狼渡滩湿地草原显露出来的多是柔情。军马健壮,牛羊成群,人们在草原周边,开荒种地。当归、玉米、大豆、马铃薯,养活了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
天色逐渐暗淡下来,水鸟扑棱棱飞进草丛。远处山尖的白雪,连同这片草原都沉浸在一片暮色之中,静默不语。当寒冷过去,盛夏时节的狼渡滩,低轱辘车缓缓驶过,便又可以重现以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景象。
文/图 记者 周言文 刘小雷
相关新闻
- 2017-04-15【西部地理】东乡唐汪川:丹霞胜境中的“陇上杏花第一村”(图)
- 2017-04-01西部地理丨广河阳洼湾:改写中国史前史分期的小村庄
- 2017-03-11西部地理丨张掖五行塔:佛国胜境中的塔影奥秘(图)
- 2017-01-07西部地理丨通渭影子腔:根植陇中黄土地唱尽世间苍凉与悲欢